81.某藥的半衰期是12h,給藥lg后血漿最高濃度為4mg/dl,如果每12h用藥1g,達到 40mg/dl的時間為:
A.1d
B.3d
C.6d
D.12h
E.以上都不是
82.某藥在體內(nèi)按一級動力學消除,在其吸收達高峰后抽血兩次,測其血漿濃度分別為180μg/ml及22.5μg/ml,兩次抽血間隔9h,該藥的血漿半衰期是:
A.1h
B.1.5h
C.2h
D.3h
E.4h
83.某催眠藥的消除速率常數(shù)為0.7h-1,設靜脈注射后病人入睡時血藥濃度為4mg/L,當病人醒轉時血藥濃度是0.25mg/L,問病人大約睡了多久?
A.3h
B.4h
C.8h
D.9h
E.10h
84.某藥半衰期為8h,一次給藥后,藥物在體內(nèi)基本消除時間為:
A.10h左右
B.20h左右
C.1d左右
D.2d左右
E.5d左右
85.影響藥物血漿半衰期長短的因素是:
A.劑量大小
B.給藥途徑
C.給藥次數(shù)
D.肝腎功能
E.給藥速度
86.一次給藥后, 約經(jīng)過幾個t 1/2,可消除約95%:
A.2~3個
B.4~5個
C.6~8個
D.9~11個
E.以上都不對
87.下列有關屬于一級動力學藥物的穩(wěn)態(tài)血濃度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增加劑量能升高坪值
B.劑量大小可影響坪值到達時間
C.首次劑量加倍,按原間隔給藥可迅速到達坪值
D.定時恒量給藥必須經(jīng)4~6個半衰期才可到達坪值
E.定時恒量給藥,達到坪值所需時間與其t1/2有關
88.藥物吸收到達血漿穩(wěn)態(tài)濃度時意味著:
A.藥物作用最強
B.藥物的吸收過程已完成
C.藥物的消除過程正開始
D.藥物的吸收速度與消除速度達到平衡
E.藥物在體內(nèi)分布達到平衡
89.在恒量、定時按半衰期給藥時,為縮短達到穩(wěn)態(tài)血濃度的時間,應:
A.增加每次給藥量
B.首次加倍
C.連續(xù)恒速靜脈滴注
D.縮短給藥間隔
E.以上都不是
90.恒量恒速給藥最后形成的血藥濃度為:
A.有效血濃度
B.穩(wěn)態(tài)血濃度
C.峰濃度
D.閾濃度
E.中毒濃度
91.恒量恒速給藥最后形成的血藥濃度為:
A.IC50
B.Css
C.Cmax
D.Cmin
E.LC50
92.某藥半衰期為9h,1日3次給藥,達到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的時間約需:
A.0.5~1d
B.1.5~2.5d
C.3~4d
D.4~5d
E.5~6d
93.按藥物半衰期間隔給藥,屬一級動力學藥物,大約經(jīng)過幾次給藥可達穩(wěn)態(tài)血濃度:
A.2~3次
B.4~6次
C.7~9次
D.10~12次
E.13~15次
94.按一級動力學消除的藥物,按一定時間間隔連續(xù)給予一定劑量,血藥濃度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時間的長短決定于:
A.劑量大小
B.給藥次數(shù)
C.半衰期
D.表觀分布容積
E.生物利用度
95.某藥消除符合一級動力學,其半衰期為4h,在定時定量多次給藥后,達到穩(wěn)態(tài)血濃度需要:
A.約10h
B.約20h
C.約30h
D.約40h
E.50h
96.某藥的半衰期是6h,如果按0.5g/次,1天3次給藥,達到穩(wěn)態(tài)血漿濃度所需的時間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30h
E.31~36h
97.靜脈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級動力學消除的藥物時達到穩(wěn)態(tài)濃度的時間取決于:
A.靜滴速度
B.溶液濃度
C.藥物半衰期
D.藥物體內(nèi)分布
E.血漿蛋白結合量
98.下列關于恒量、定時分次注射給藥時血漿藥物濃度變化的描述中不對的是:
A.要5個t1/2達到Css
B.峰值(Cmax)與谷值(Cmin)波動之比與間隔時間t有關
C.t越短波動越小
D.藥量不變,t越小可使達到Css時間越短
E.肌注時Cmax與Cmin的波動比靜注時小
99.在恒量、按恒定時間(小于半衰期或等于半衰期)給藥時,為縮短達到血漿坪值的時間,應:
A.增加每次給藥量
B.首次加倍
C.連續(xù)恒速靜脈滴注
D.縮短給藥間隔
E.以上都不是
100.以近似血漿半衰期的時間間隔給藥,為了迅速達到穩(wěn)態(tài)血濃度,可將首次劑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l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101.下列關于負荷劑量(Dl)的描述中不對的是:
A.Dl是為加快達到Css、開始給藥時采用的劑量
B.將第1個t1/2內(nèi)靜點藥量的1.44倍在靜脈滴注開始時推入靜脈可立即達到Css
C.按t1/2給藥首劑加2倍,可迅速達到Css
D.按t1/2給藥首劑加倍,可迅速達到Css
E.口服首次加倍的量
102.為使口服藥物加速達到有效的穩(wěn)態(tài)血濃度時間,并維持體內(nèi)藥量在D~2D之間,應采用的給藥方案是:
A.首劑給2D,維持量為2D/2t1/2
B.首劑給2D,維持量為D/2t1/2
C.首劑給2D,維持量為2D/t1/2
D.首劑給3D,維持量為D/2t1/2
E.首劑給2D,維持量為D/t1/2
103.需要維持藥物有效血濃度時,正確的恒量給藥的間隔時間是:
A.每4h給藥一次
B.每6h給藥一次
C.每8h給藥一次
D.每12h給藥一次
E.根據(jù)藥物的半衰期確定
104.dC/dt=-kC n是藥物消除過程中血漿濃度衰減的簡單數(shù)學公式,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當n=0時為一級動力學過程
B.當n=l時為零級動力學過程
C.當n=1時為一級動力學過程
D.當n=0時為一房室模型
E.當n=1時為二房室模型
105.時量曲線下面積代表:
A.藥物血漿半衰期
B.藥物劑量
C.藥物吸收速度
D.藥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106.某藥物在口服和靜注相同劑量后的時量曲線下面積相等,這意味著它:
A.口服吸收迅速
B.口服吸收完全
C.口服可以和靜注取得同樣生物效應
D.口服藥物未經(jīng)肝門脈吸收
E.屬一室分布模型
107.決定藥物每天用藥次數(shù)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強弱
C.體內(nèi)分布速度
D.體內(nèi)轉化速度
E.體內(nèi)消除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