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為
A、寄生蟲病
B、應用皮質(zhì)激素后
C、傷寒
D、應激狀態(tài)
E、庫欣綜合征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1)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蕁麻疹、藥物過敏反應、血清病等。(2)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3)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絲蟲病等。(4)血液。喝缏粤<毎籽、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等。
62、 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疾病為
A、流行性感冒
B、急性大出血
C、脾功能亢進
D、傷寒
E、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中性粒細胞反應性增多見于:(1)急性感染:化膿性感染最常見,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炎鏈球菌肺炎、闌尾炎等;也可見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狂犬病等;某些寄生蟲感染,如并殖吸蟲病等。(2)嚴重組織損傷:如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大出血及急性溶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或輸卵管妊娠破裂等。(4)急性中毒:如代謝性酸中毒(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化學藥物中毒(安眠藥中毒)、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等。(5)惡性腫瘤: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特別是消化道腫瘤(如胃癌、肝癌等)。(6)其他:如器官移植術后排斥反應、類風濕關節(jié)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痛風、嚴重缺氧及應用某些藥物(如皮質(zhì)激素、腎上腺素等)。
63、 引起紅細胞相對性增多的疾病為
A、紫紺型先心病
B、尿崩癥
C、脾功能亢進
D、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E、肺源性心臟病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相對性增多:因血漿容量減少,血液濃縮所致。見于嚴重腹瀉、頻繁嘔吐、大量出汗、大面積燒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崩癥等。
64、 腦性癱瘓患者常采取的步態(tài)是
A、醉酒步態(tài)
B、共濟失調(diào)步態(tài)
C、醉酒步態(tài)
D、慌張步態(tài)
E、剪刀步態(tài)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剪刀步態(tài)雙下肢肌張力過高,行走時兩腿交叉呈剪刀狀,見于腦癱或截癱患者。
65、 急性腹膜炎病人為減輕疾病所致的痛苦,所采取的體位是
A、輾轉體位
B、角弓反張位
C、強迫仰臥位
D、強迫俯臥位
E、強迫坐位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強迫仰臥位:患者仰臥,雙腿蜷曲,借以減輕腹部肌肉緊張。見于急性腹膜炎等。
66、 傷寒可出現(xiàn)的面容為
A、急性熱病容
B、慢性病容
C、無欲貌
D、水腫面容
E、面具面容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傷寒面容可見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呈無欲狀態(tài)。見于傷寒、腦脊髓膜炎、腦炎等高熱衰弱患者。
67、 下列可引起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是
A、氯霉素
B、磺胺類藥
C、抗腫瘤藥
D、抗糖尿病藥
E、以上都是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藥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物理因素如X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等;化學物質(zhì)如苯、鉛、汞等;化學藥物如氯霉素、磺胺類藥、抗腫瘤藥、抗糖尿病藥物及抗甲狀腺藥物等,均可引起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
68、 網(wǎng)織紅細胞減少的疾病為
A、急性失血性貧血
B、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C、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D、大面積燒傷
E、急性白血病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網(wǎng)織紅細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狀態(tài):
(1)增多:表示骨髓紅細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貧血和急性失血性貧血時明顯增多;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時可輕度增多;
(2)減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如急性白血病)。
69、 下列各項,不引起淋巴細胞增多的疾病是
A、免疫缺陷性疾病
B、結核病
C、百日咳
D、流行性腮腺炎
E、腎綜合征出血熱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淋巴細胞增多:
(1)感染性疾。褐饕獮椴《靖腥,如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腎綜合征出血熱等;某些桿菌感染,如結核病、百日咳、布氏桿菌病等。
(2)某些血液。杭毙院吐粤馨图毎籽 ⒘馨土龅取
(3)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粒細胞缺乏癥時,由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高,但絕對值并不增高。
70、 外周血象檢查出現(xiàn)核右移的疾病是
A、急性中毒
B、急性溶血
C、急性大失血
D、巨幼細胞貧血
E、化膿性感染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細胞以3葉者為主,若5葉者超過3%時稱為核右移。常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為骨髓造血功能減低或缺乏造血物質(zhì)所致。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惡性貧血,也可見于應用抗代謝藥物(如阿糖胞苷、6-巰基嘌呤)之后。在感染的恢復期出現(xiàn)一過性核右移是正,F(xiàn)象;若在疾病進展期突然出現(xiàn)核右移,提示預后不良。
71、 判斷成年女性貧血的血紅蛋白含量應低于
A、100g/L
B、90g/L
C、120g/L
D、110g/L
E、105g/L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單位容積循環(huán)血液中血紅蛋白量、紅細胞數(shù)低于參考值低限稱為貧血。以血紅蛋白為標準,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即為貧血。
72、 高血壓性心臟病左心室擴大,其心臟濁音界呈
A、普大型
B、右位心
C、梨形
D、靴形
E、燒瓶形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高血壓心臟。篨線表現(xiàn)為左心室擴大,主動脈增寬、延長、迂曲,心臟呈靴形。
73、 內(nèi)出血發(fā)熱的原因可能是
A、代謝障礙
B、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
C、無菌性壞死物質(zhì)的吸收
D、繼發(fā)感染
E、失血導致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功能障礙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非感染性發(fā)熱:
(1)無菌性壞死物質(zhì)吸收:如大手術、內(nèi)出血、大面積燒傷、惡性腫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心肌梗死或肢體壞死等。
(2)抗原-抗體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疾病等。
(3)內(nèi)分泌與代謝障礙:如甲亢、大量脫水等。
(4)皮膚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癬、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5)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功能失常:如腦出血、腦外傷、中暑、安眠藥中毒等直接損害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使其功能失常而發(fā)熱。
(6)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影響到體溫調(diào)節(jié)過程,使產(chǎn)熱大于散熱,屬功能性發(fā)熱,多為低熱。
74、 除哪項外可見脊柱壓痛、叩擊痛
A、脊椎結核
B、脊椎骨折
C、脊椎腫瘤
D、脊椎畸形
E、椎間盤突出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正常人脊柱無壓痛及叩擊痛,若某一部位有壓痛與叩擊痛,提示該處有病變,如脊椎結核、脊椎骨折、脊椎腫瘤、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畸形多是不會出現(xiàn)壓痛和叩擊痛的,出現(xiàn)的最多的是脊柱的病理性彎曲。
75、 下列關于頸椎病的描述,錯誤的是
A、CT、MRI對頸椎病的診斷不一定優(yōu)于普通X線平片
B、前、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
C、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向后反向成角
D、椎體前緣唇樣骨質(zhì)增生或后緣骨質(zhì)增生、后翹
E、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頸椎病X線表現(xiàn)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向后反向成角,椎體前緣唇樣骨質(zhì)增生或后緣骨質(zhì)增生、后翹,相對關節(jié)面致密,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鉤突關節(jié)增生、肥大、變尖,前、后縱韌帶及項韌帶鈣化。CT、MRI對頸椎病的診斷優(yōu)于普通X線平片,尤其對平片不能確診的頸椎病,MRI診斷更具有優(yōu)勢。
76、 大葉性肺炎出現(xiàn)支氣管充氣征的X線表現(xiàn)是在
A、實變期與消散期之間
B、潛伏期
C、充血期
D、實變期
E、消散期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大葉性肺炎實變期肺野出現(xiàn)均勻性密度增高的片狀陰影,病變范圍呈肺段性或大葉性分布,在大片密實陰影中?梢姷酵噶恋暮瑲庵夤苡,即支氣管充氣征。
77、 地西泮過量中毒的特效拮抗劑是
A、腎上腺素
B、氟馬西尼
C、氯丙嗪
D、卡比多巴
E、帕羅西汀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地西泮常規(guī)用量下少有嚴重不良反應。常見有服藥次日出現(xiàn)頭昏、嗜睡、乏力等“宿醉”現(xiàn)象。長期使用可產(chǎn)生耐受性,亦可產(chǎn)生依賴性,突然停藥可出現(xiàn)反跳或戒斷癥狀如失眠、焦慮、震顫等。過量中毒時的特效拮抗藥為氟馬西尼。
78、 肝素過量引起的自發(fā)性出血的解救藥是
A、硫酸魚精蛋白
B、維生素K
C、垂體后葉素
D、氨甲苯酸
E、右旋糖酐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肝素所致嚴重出血需緩慢靜脈注射硫酸魚精蛋白解救,1mg硫酸魚精蛋白約中和1mg肝素,每次用量不能超過50mg。
79、 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所致竇性心動過速宜選用的藥物是
A、胺碘酮
B、維拉帕米
C、西地蘭
D、普萘洛爾
E、奎尼丁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普萘洛爾用于焦慮、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引起的竇性心動過速。
80、 預防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發(fā)生的首選藥是
A、青霉素
B、頭孢唑林
C、紅霉素
D、林可霉素
E、氯霉素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青霉素類藥可作為治療放線菌病、鉤端螺旋體病、梅毒、回歸熱等及預防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發(fā)生的首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