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第一節(jié) 慢性胃炎
(一)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分類:
1).萎縮性胃炎:我們常說的類型。
1.多灶萎縮性胃炎(B型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幽門螺桿菌。不良飲食和環(huán)境因素、物理性、化學性及其他生物性有害因素長期反復作用于易感人體也可引起本病。如粗糙與刺激性食物、飲食中高鹽和缺乏新鮮蔬菜水果、藥物、酗酒、非甾體抗炎藥、氯化鉀、碘、鐵劑和十二指腸液反流等。最常說的是B型胃炎。致病力:鞭毛的作用。導致胃酸對其無效。
歌訣:愛(A型胃炎)看自己(自身抗體)的身體(好發(fā)于胃體)別多問(胃竇部),為(萎縮性胃炎)什么(幽門螺桿菌)?
2.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體如壁細胞抗體,伴惡性貧血者還可查到內因子抗體。自身抗體攻擊壁細胞,使壁細胞總數(shù)減少,導致胃酸分泌減少或喪失;由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喪失。引起維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導致惡性貧血?贵w:壁細胞和內因子。
2).淺表性胃炎
(二)病理改變:
慢性胃炎主要組織病理學特征是炎癥、萎縮和腸化生。炎癥、萎縮和腸化生本身不是癌性病變但是發(fā)展到不典型增生或者逆行增生,就是癌前病變了
任何一個部位的壞死增生,都會發(fā)展為一個不典型增生,任何部位,只要一提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我們就叫癌前病變。最終發(fā)展為癌.胃小凹處上皮好發(fā)不典型增生。
炎癥靜息時浸潤的炎性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活動時見中性粒細胞增多。
歌訣:鄰(淋巴細胞)家(漿細胞)的小妹真文靜(靜息時)
癌前病變包括的疾病有:粘膜白斑,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慢性多發(fā)性結直腸炎,肝硬化,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潰瘍,皮膚慢性潰瘍、慢性子宮頸炎伴子宮頸糜爛。
萎縮性胃炎好發(fā)部位:小彎胃竇部。
(三)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胃炎癥狀輕或者無癥狀,可表現(xiàn)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早飽、噯氣、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這些癥狀的有無及嚴重程度與慢性胃炎的內鏡所見及組織病理學改變并無肯定的相關性。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舌炎和貧血。
|
A型胃炎 |
B型胃炎 |
別稱 |
自身免疫性胃炎、慢性胃體炎 |
慢性多灶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竇炎 |
累及部位 |
胃體、胃底 |
胃竇 |
基本病理變化 |
胃體粘膜萎縮、腺體減少 |
胃竇粘膜萎縮、腺體減少 |
發(fā)病率 |
少見 |
很常見 |
病因 |
多由自身免疫性反應引起 |
幽門螺桿菌感染(90%) |
貧血 |
常伴有、甚至惡性貧血 |
無 |
血清VitB12 |
↓↓(惡性貧血時吸收障礙) |
正常 |
抗內因子抗體IFA |
+(占75%) |
無 |
抗壁細胞抗體PCA |
+(占90%) |
+(占30%) |
胃酸 |
↓↓大大減少 |
正;蚱 |
血清胃泌素 |
↑↑(惡性貧血時更高) |
正;蚱 |
(四)輔助檢查
1.胃鏡及活組織檢查:金標準。胃鏡檢查并同時活檢做組織病理學檢查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
、贉\表性胃炎:見胃粘膜呈紅白相間或花斑狀,以紅為主。粘液分泌增多,表面常見白色滲出物。胃粘膜可有出血點或小糜爛。炎癥細胞浸潤及腸上皮活化,沒有腺體萎縮;顧z示淺表性胃炎的改變。
②萎縮性胃竇炎:粘膜色澤變淡,可呈蒼白或灰白色,可有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皺襞變細而平坦,外觀粘膜薄而透見粘膜下血管。粘液湖縮小或干枯。病變可以彌漫,也可分布不勻而使粘膜外觀高低不平整,有些地方因上皮增生或腸化而顯示顆粒狀或小結節(jié)不平,胃粘膜可有糜爛和出血點;顧z示萎縮性胃炎。
2.幽門螺桿菌檢測
、傺錒p抗體測定 是間接檢查Hp感染的方法,陽性表明受試者感染過Hp,但不表示目前仍有Hp存在,不能作為判斷幽門螺桿菌根除的檢驗方法,最適合于流行病學調查。
、谀蛩孛缚焖僭囼灐〈朔ê唵,陽性則初步判定胃粘膜中有Hp,但需其他方法證實
、壅衬そM織染色 此法檢測Hp陽性率高,陽性者表示胃粘膜中有Hp存在。
、苣蛩睾粑囼灐∈且环N非侵入性診斷法,陽性表示目前有Hp感染,結果準確。
、莼罱M織幽門螺桿菌培養(yǎng)(分離培養(yǎng)法) 診斷Hp感染的"金標準",但要求具有一定的厭氧培養(yǎng)條件和技術,不易作為常規(guī)診斷手段推廣。
3.壁細胞抗體----檢測A型。
(五)診斷
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檢。
(六)治療
根除幽門螺桿菌:常用的方法是聯(lián)合用藥,PPI或者是膠體鉍+兩種抗生素(三聯(lián)療法)
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或者 PPI+克拉霉素+甲硝唑 是根除率最高的,效果最好。
一般的療程是1-2周(7-14天)
注意:
1. 在我國慢性胃炎=B型胃炎。
2. 交界性腫瘤(不惡不良)---卵巢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
3. A型胃炎發(fā),胃酸貧血差。
4. 十二指直腸球部潰瘍----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