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 >> 教師資格證 >> 小學 >> 教育知識與能力 >> 模擬試題 >> 2020小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測評卷(十二)

2020小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測評卷(十二)_第5頁

來源:考試網  [ 2020年08月02日 ]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特朗普制是由美國教育家勞伊德·特朗普于20 世紀50 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把大班教學、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

  2.B【解析】題干中“自己組織”等詞語體現(xiàn)了課外活動自主性的特點。

  3.D【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復雜性的特點。

  4.D【解析】根據(jù)一節(jié)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shù),可分 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5.B【解析】補充必要的鄉(xiāng)土材料是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的要求之一。

  6.B【解析】短時記憶是指人腦中的信息在1 分鐘之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處在工作狀態(tài)中的短時記憶, 或者在完成當前任務時起作用的短時記憶,就是工作記憶。因此,同聲翻譯人員用的是短時記憶。

  7.B【解析】相對性評價具有甄選性強的特點,因而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jù)。

  8.A【解析】略。

  9.C【解析】1897 年,盛宣懷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它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這可算作中國公立小學的始祖)。

  10.B【解析】“模范人物”一詞體現(xiàn)了榜樣示范法的特點。

  11.B【解析】《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關于“教育教學知識”的內容主要有:(1)掌握小學教育教學基本理論;(2)掌握小學生品行養(yǎng)成的特點和規(guī)律;

  (3)掌握不同年齡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4)掌握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知識。

  12.D【解析】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可因導致滿意的結果而加強,也可因導致煩惱的結果而減弱。

  13.A【解析】略。

  14.C【解析】內部學習動機是指誘因來自學習者本身的內在因素,即學生因對活動本身發(fā)生興趣而產生的動機。

  15.B【解析】老師讓學生觀察蠶寶寶,體現(xiàn)了演示法的實物直觀演示。討論法是全班或小組成員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題干中的老師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學習成果,這體現(xiàn)了對討論法的運用。

  16.D【解析】對骨折病人不要勉強解脫衣服,若受傷肢體腫脹嚴重或活動受限時,應剪開衣服,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動。骨折后發(fā)生的肢體彎曲、扭轉等畸形不可勉強復原。切忌用不干凈的小物品填充傷口。應盡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紙板、木棍等制作夾板,固定患部。

  17.B【解析】略。

  18.C【解析】略。

  19.C【解析】學習困難,即學習技能缺乏,指在知識的獲取、鞏固和應用的過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因此, 即使學習上非常努力和勤奮,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

  20.C【解析】觀察學習是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使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1.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有哪些?

  (1)推動教育改革與發(fā)展;(2)提高教育質量;

  (3)提升教師自身素質;(4)完善和發(fā)展教育理論。

  2.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力?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條件;(2)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計劃、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的重要條件;(3)在實際觀察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4)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5)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并匯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品質。此外,教師還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與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 如學習的堅韌性、獨立性等。

  3.簡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教育的領導權是判斷和確定教育性質的最主要標志。(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3)社 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4)社會政治經 濟制度決定著教育內容的取舍。(5)社會政治經 濟制度決定著教育體制。(6)教育相對獨立于社 會政治經濟制度。

  三、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歸屬與愛的需要,也稱社交需要,是指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或群體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的需要。王明作為班集體的一員,希望被集體中的他人和整個班集體接納、愛護、關注和鼓勵。而作為一個成績一般的學生,他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所以他采用上課疊紙飛機的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2)根據(jù)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英語老師所采取的 方法是懲罰的形式,這樣做不僅不會改變王明的不良行為,反而迎合了他渴望被老師和同學注意的需要。在本材料中,英語老師可以采用消退的方法來消除王明的不良行為。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不去強化而去淡化,既可消除不正確行為,又不會帶來諸如懲罰等導致的感情受挫的副作用。材料中王明在課堂上疊紙飛機并把飛機投向空中,是為了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強化),老師與同學可以不予理睬,不給予其希望得到的強化,那么此類行為就會逐漸減少。因此,消退是減少不良行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

  (3)根據(j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個體可以通過替代強化,即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也就是說,老師最好的方法是在班級中樹立榜樣,讓同學們都學習榜樣的積極行為,從而抑制個別消極行為的出現(xiàn)。

  2.(1)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合理地設計問題。①要循序漸進,由淺及深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而問,步步深入,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②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深淺適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提出的問題最好能位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③提問的問題之間應緊密聯(lián)系、前后有序,不應孤立、零散。材料中的楊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沒有步步深入, 循序而問,提出的問題難度超出了學生思維的“ 最近發(fā)展區(qū)”,因而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的問題。

  (2)在隨后的教學中,楊老師運用了啟發(fā)性的教 學原則。該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材料中楊老師第一堂課中提出的問題“‘強項’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什么意思?”使課堂出現(xiàn)了“冷場”的局面,這是由于沒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而在教學反思后的第二堂課上,學生們能夠緊跟問題思考,最后“紛紛舉手并給出自己的答案”,這說明學生們的積極性被成功地調動了起來,證明教師的啟發(fā)有了效果。

  (3)該教師采用了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該教師在第一次上課出現(xiàn)了課堂“冷場”的局面后,進行了反思,使第二次上課沒有再出現(xiàn)冷場。這說明該教師的教學反思是積極有效的。

  四、教學設計題(答案要點)

  1.(1)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目標:學會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理 解“驚弓之鳥、射箭能手、悲慘、愈合、孤單失群” 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更羸最后說的四句話之間的邏輯關系。

 、矍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于觀察、分析中受到啟發(fā)。

  (2)導入語設計

  “如果現(xiàn)在,空中飛著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辦法能把它打下來?”學生憑經驗紛紛說,用箭射、用槍打、用彈弓彈……至此,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然后說:“可是,在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羸,卻只拉弓,不用箭,‘嘣’的一聲就把大雁射下來了,這究竟是什么緣故呢? 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

  (設計意圖: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同時有意設置

  疑問導入,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3)①“能手”(板書)是什么意思?“射箭能手”(板書)呢?“射箭能手”前加上“有名的”說明什么?

  (設計意圖:“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這三個概念,前者包含后者,都是屬種關系。對中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認識概念的屬種關系,對于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發(fā)展思維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②“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很短的一句話,介紹了哪些內容?(介紹了誰,是什么時候、什么國家、什么身份的人。)

  (設計意圖:短句中包含多項信息,通過提取句子中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③第5 自然段只有一句話:“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边@是一個長句子,想一想,這句話講了幾層意思?(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更羸的行動,二是大雁的行動。)

  (設計意圖:有的長句包含幾層意思,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層次的能力。)

 、芨趺茨苈牫龃笱憬械穆曇艉鼙瘧K?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是依據(jù)課文內容提出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聯(lián)系上文“有名的射箭能手”,由此推論出

  “打獵很有經驗”,再由此推論出“能辨別大雁的不同叫聲”。)

  ⑤“驚弓之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我們說到這個成語時是要表達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知道“驚弓之鳥”的字面含義,再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實際例子并加以說明,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意思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學生運用這個成語。)

  2.(1)小數(shù)乘法法則:先按照整數(shù)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shù)中共有幾位小數(shù),就從積的右邊起數(shù)出幾位,點上小數(shù)點;如果位數(shù)不夠,就用“0”補足。

  (2)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目標:理解小數(shù)乘小數(shù)的算理,掌握小數(shù)乘小數(shù)的一般方法,能夠熟練地進行筆算。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將小數(shù)乘小數(shù)轉化為整數(shù)乘整數(shù)的過程,認識到轉化的方法是學習新知識的工具。

 、矍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小數(shù)乘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小數(shù)乘小數(shù)的算法及算理。

  (3)實例3 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僖龑W生自主學習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圖上看到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具備嗎?

  學生回答:要解決的問題是給長方形宣傳欄刷油漆需要多少千克,所以要先計算長方形宣傳欄的面積,知道長方形宣傳欄的長是2.4 米,寬是0.8 米,就能計算出長方形宣傳欄的面積;知道每平方米要用油漆 0.9kg,就能計算出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谕纼扇艘唤M合作探究兩個因數(shù)都是小數(shù)的乘法怎么計算

  同學們先各自列豎式計算 2.4×0.8 的積,教師巡視、指導。選取幾位同學將自己的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并簡述其中的道理。

  可能的方法有:

  a. 2.4 米=24 分米 0.8 米=8 分米 24×8=192(平方分米)

  通過單位換算得出192÷100=1.92(平方米),因此

  2.4×0.8=1.92(平方米)。

  b.2.4 擴大到它的 10 倍是 24,0.8 擴大到它的 10倍是 8,24 × 8=192,192 縮小 100 倍:192 ÷ 100=

  1.92,因此2.4×0.8=1.92。

  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和鼓勵,然后指導學生看書,著重讓學生說一說“2.4×0.8”的計算原理。

 、坌〗Y鞏固:組織學生探索因數(shù)和積的小數(shù)位數(shù)關系

  教師出示:2.4×0.8 的豎式計算與1.92×0.9 的豎式計算。

  提問:兩個算式中因數(shù)一共有幾位小數(shù)呢?積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補充完整:第一個算式中因數(shù)共有兩位小數(shù),積也是兩位小數(shù);第二個算式中因數(shù)共有三位小數(shù),積也是三位小數(shù),兩個算式中因數(shù)的小數(shù)位數(shù)與積的小數(shù)位數(shù)相同。

  3.(1)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閱讀材料中與交通規(guī)則有關的生詞和詞組 traffic lights,on the right

  (left)side of,traffic rules,并能準確分析閱讀材料的結構,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

 、谶^程與方法目標:借助PPT、動畫、圖片和TPR 活動,學生準確理解并掌握閱讀材料中的生詞和詞組以及閱讀材料內容。

 、矍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和理解閱讀材料,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交通規(guī)則,并養(yǎng)成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習慣。

  (2)教學過程

  Step 1 閱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ies) Chant:

  學生按交通方式分為四組,拍手連環(huán)Chant: Group bike:I go to school by bike.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Group bus:I go to school by bus.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然后,教師用 Chant 節(jié)奏引出主題 The traffic

  rules,板書課題并教授。

  (設計意圖:Chant 活動既讓學生復習舊知識,也把學生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既為英語學習做了鋪墊,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 Step 2 閱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

 、俜鹤x

  學生默讀短文,然后組成小組討論并劃分短文的意義層次。教師找?guī)讉小組匯報討論情況,并和全班同學一起總結短文的意義層次:本段短文共分為三個意義層次,前三句為一個層次(交通規(guī)則的共同點),四、五、六句為一個層次(交通規(guī)則的不同點),最后一句為一個層次(倡導人們了解交通規(guī)則)。

 、诰x

  學生默讀前三句話并圈出生詞和句子結構,教師采用同學說、一起猜和教師講解三種方式處理生詞。最后一個生詞預設為 the traffic lights,猜過詞義后,引入三種交通信號燈及各自含義。然后通過Chant 和TPR 活動鞏固。

  教師出示兩幅圖片,請學生仔細觀察并找出兩幅圖片的不同,然后讓學生去短文中尋找兩幅圖不同的原因,并圈出生詞。由此教授新詞組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和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然后,教師將短文中幾個國家的國旗分別貼到相應的交通規(guī)則下。

  學生讀短文最后一句話,教師通過舉例法,幫助學生了解句子結構和含義。

  (設計意圖:這一過程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并提高在語境中猜詞的能力。)

  Step 3 閱讀后活動(Post⁃reading activities)

 、俾犱浺,跟讀文章

  根據(jù)教師的手勢提示,分別以個人、小組和集體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

 、诟鶕(jù)短文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

  學生組成 6 人小組,組內安排角色為交通指揮員、交通信號燈(紅、黃、綠各一人)、行人,各組內成員變換角色模擬演練短文中提到的各個國家的交通規(guī)則。

 、圩鳂I(yè)布置(任選一題)

  A.與同伴合作將閱讀內容改為對話,并在下節(jié)課前表演。

  B.用自己的話復述閱讀材料,通過查閱更多資料,講解你感興趣的國家的交通規(guī)則。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總結并運用本課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并內化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觀念。)

 查看更多試題內容請點擊下載:

  【焚題庫】2020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jié)題庫+考前密訓試題】

歡迎加入教師資格證交流群814304627教師資格考試報名  ,還能和考友一起學習交流!

責編:shunning陽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