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在人們沒有任何覺察的條件下,對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的( )進行客觀的觀察測量,并尋求人際關系規(guī)律性的研究方法稱為行為測量法。
A.心理 B.目標
C.行為 D.需要
32.人類學家霍爾根據(jù)人們接觸的距離,把人際交往的范圍劃為親密區(qū)、( )、社交區(qū)和公眾區(qū)等四個不同等級的區(qū)域。
A.接受區(qū) B.交往區(qū)
C.熟人區(qū) D.接近區(qū)
33.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創(chuàng)立的用于測量人際交往( )的方法稱為人際關系的參照測量法。
A.動機 B.頻率
C.方向 D.質量
34.領導是對群體或個人施加心理影響,使之努力實現(xiàn)( )并與環(huán)境保持一致的過程。
A.個人目標 B.領導目標
C.組織目標 D.群體目標
35.一個真正有為的領導者應當同時具有正式領導者和( )的功能。
A.群體領導者 B.非正式領導者
C.正規(guī)領導者 D.非正規(guī)領導
36.通過領導者個人的品質條件與人格特征對領導有效性進行研究的理論稱為領導有效性的( )理論。
A.能力 B.氣質
C.品質 D.人格
37.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的研究把領導者行為分為面向職工與( )兩個方面。
A.面向發(fā)展 B.面向效益
C.面向生產(chǎn) D.面向組織
38.日本心理學家三隅二不二創(chuàng)建的PM領導行為類型中,把以執(zhí)行任務為主的領導類型簡稱為( )。
A.W型 B.F型
C.P型 D.M型
39.強調領導有效性并非取決于領導者個人的品質與行為,而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與環(huán)境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領導理論稱為領導有效性的( )。
A.作風理論 B.組織理論
C.品質理論 D.情境理論
40.組織結構包括三個方面:結構的復雜性、( )和集中化。
A.分散性 B.層次性
C.正規(guī)性 D.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