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新生兒敗血癥
(一)病原及感染途徑
1.病原菌:我國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常見,其次是大腸桿菌等革蘭陰性(G-)桿菌;但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以B群鏈球菌(GBS)占首位。
2.感染途徑:產(chǎn)前感染以李司特菌、胎兒彎曲菌報告較多。出生后感染最常見,病原體以金葡萄菌為多。院內(nèi)主要是綠膿桿菌感染為主。
(二)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和體征
、俨±硇渣S疸如黃疸消退延遲或退而復現(xiàn);
、诟纹⒋(出現(xiàn)較晚);
、鄢鲅獌A向如瘀點、瘀斑;
、苄菘苏飨笕缙つw呈大理石樣花紋;
、葜卸拘阅c麻痹。新生兒敗血癥較易并發(fā)腦膜炎。
2.實驗室檢查:血培養(yǎng)陽性;直接涂片找細菌;檢測細菌抗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C反應蛋白;血沉加快。
(三)診斷:早發(fā)型;晚發(fā)型;新生兒敗血癥臨床表現(xiàn)常不典型,癥狀無特異性。
(四)治療原則
葡萄球菌宜選用耐酶青霉素、第1代頭孢菌素或萬古霉素;革蘭陰性桿菌選用氨芐青霉素或第3代頭孢菌素;厭氧菌感染首選甲硝唑。早期宜靜脈給藥,一般療程10~14天
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zhì)紊亂,休克時用血漿或清蛋白、靜脈注射多巴胺,中性粒細胞減少者可輸給白細胞,重癥者及早產(chǎn)兒可靜注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