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激情五月亚洲色五月,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欧美婷婷丁香五月天社区

      各地
      資訊
      當(dāng)前位置:中華考試網(wǎng) >> 住院醫(yī)師 >> 模擬試題 >> 中醫(yī)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xùn)_中醫(yī)全科規(guī)培試題_針灸點穴
      1. 住院醫(yī)師考試寶典
      2. 全國統(tǒng)一服務(wù)熱線:4000-525-585

      地區(qū)
      分類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蘇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山東
      山西
      河南
      河北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廣東
      廣西
      海南
      湖南
      湖北
      四川
      重慶
      貴州
      云南
      陜西
      甘肅
      寧夏
      青海
      內(nèi)蒙古
      新疆

      山東住院醫(yī)師考試寶典(168元/科)

      臨床病理科Ⅰ階段 風(fēng)濕免疫科Ⅱ階段 皮膚科Ⅱ階段 燒傷外科Ⅱ階段 眼科Ⅱ階段 呼吸內(nèi)科Ⅱ階段 康復(fù)科Ⅱ階段
      兒科Ⅱ階段 血液內(nèi)科Ⅱ階段 腫瘤外科Ⅱ階段 消化內(nèi)科Ⅱ階段 腫瘤放療科Ⅱ階段 腎臟內(nèi)科Ⅱ階段 醫(yī)學(xué)檢驗科Ⅱ階段
      醫(yī)學(xué)檢驗科Ⅰ階段 心血管內(nèi)科Ⅱ階段 耳鼻咽喉科Ⅰ階段 急診外科Ⅱ階段 內(nèi)科Ⅰ階段 精神科Ⅰ階段 耳鼻咽喉科Ⅱ階段
      臨床腫瘤科Ⅰ階段 口腔科Ⅰ階段 婦產(chǎn)科Ⅰ階段 危重病科ICUⅡ階段 精神科Ⅱ階段 皮膚科Ⅰ階段 神經(jīng)內(nèi)科Ⅰ階段
      康復(fù)科Ⅰ階段 急診科Ⅰ階段 兒科Ⅰ階段 全科醫(yī)學(xué)Ⅰ階段 麻醉科Ⅰ階段 急診內(nèi)科Ⅱ階段 神經(jīng)內(nèi)科Ⅱ階段
      產(chǎn)科Ⅱ階段 婦科Ⅱ階段 內(nèi)分泌科Ⅱ階段 腫瘤內(nèi)科Ⅱ階段 感染科Ⅰ階段 醫(yī)學(xué)影像科Ⅰ階段 計劃生育科Ⅱ階段
      感染科Ⅱ階段 普通外科Ⅱ階段 臨床病理科Ⅱ階段 眼科Ⅰ階段 外科Ⅰ階段 骨科Ⅱ階段 胸外科Ⅱ階段
      心血管外科Ⅱ階段 超聲診斷科Ⅱ階段 小兒外科Ⅱ階段 口腔頜面外科Ⅱ階段 放射診斷科Ⅱ階段 核醫(yī)學(xué)Ⅱ階段 口腔頜面外科Ⅱ階段
      口腔整形科Ⅱ階段 麻醉科Ⅱ階段 口腔內(nèi)科Ⅱ階段 整形外科Ⅱ階段 神經(jīng)外科Ⅱ階段 泌尿外科Ⅱ階段

      中醫(yī)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xùn)_中醫(yī)全科規(guī)培試題_針灸點穴

      來源:中華考試網(wǎng)   2019-10-22  【

        穴位定位

        請從歸經(jīng)、定位、主治、操作四方面定位以下穴位。每穴 10’(歸經(jīng) 2’ 定位 3’ 主治 3’ 操作 2’)

        肺經(jīng)

        1. 尺澤 Chǐzé(LU 5)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cè)凹陷處。

        【主治】(1)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潮熱,胸部脹滿。(2)急性腹痛吐瀉。(3)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 0.8~1.2 寸,或點刺出血。

        2. 孔最 Kǒng zuì( (LU 6)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cè),當(dāng)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 7 寸處。

        【主治】(1)咳血,鼻衄,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熱病無汗。(2)痔疾。(3)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 0.5~1.0 寸。

        3. 列缺 Lièquē(((LU 7)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定位】在前臂橈側(cè)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 1.5 寸。當(dāng)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主治】(1)外感頭痛,項強(qiáng),咳嗽,氣喘,咽喉腫痛。(2)面癱,齒痛。

        【操作】向上斜刺 0.3~0.5 寸。

        4. 太淵 Tàiyuàn (LU 9)輸穴,原穴,八會穴(脈會)

        【定位】在腕掌側(cè)橫紋橈側(cè),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1)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2)無脈癥。(3)腕臂痛。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 0. 3~0.5 寸。

        5. 魚際 Yújì(LU 10)滎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節(jié)(第一掌指關(guān)節(jié))后凹陷處,約當(dāng)?shù)谝徽乒侵悬c橈側(cè),赤白肉際處。

        【主治】(1)咳嗽,哮喘,咳血。(2)咽喉腫痛,失音,發(fā)熱。

        【操作】直刺 0.5~0.8 寸。

        6. 少商 Shàoshāng (LU 11)井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jié)橈側(cè),距指甲角 0.1 寸。

        【主治】(1)咽喉腫痛,發(fā)熱,咳嗽,失音,鼻衄。(2)中風(fēng)昏迷,癲狂,小兒驚風(fēng)。(3)指腫,麻木。

        【操作】淺刺 0.1~0.2 寸,或點刺出血。大腸經(jīng)

        7. 商陽 Shāngyáng(Lll)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節(jié)橈側(cè),距指甲角 0.1 寸。

        【主治】(1)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2)熱病,中風(fēng)昏迷。(3)手指麻木。

        【操作】淺刺 0.1~0.2 寸,或點刺出血。

        8. 三間 Sānjiān (LI 3)輸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末節(jié)(第二掌指關(guān)節(jié)處)后橈側(cè)凹陷處。

        【主治】(1)目痛,齒痛,咽喉腫痛。(2)身熱。(3)手背腫痛。

        【操作】直刺 0. 5~0.8 寸。

        9. 合谷 Hégǔ( (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當(dāng)?shù)诙乒菢飩?cè)的中點。

        【主治】(1)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鼻衄,耳聾,痄腮,疔瘡,牙關(guān)緊閉,面癱。

        (2) 熱病,無汗,多汗。(3)滯產(chǎn),經(jīng)閉,腹痛,便秘。(4)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 0.5~1.0 寸。

        10. 陽溪 Yángxī( (LI 5)經(jīng)穴

        【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cè),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dāng)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1)頭痛,目赤腫痛,齒痛,咽喉腫痛。(2).手腕痛。

        【操作】直刺 0.5~0.8 寸。

        11. 偏歷 Piānlì( (LI 6)絡(luò)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cè),當(dāng)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 3 寸。

        【主治】(1)目赤,耳聾,耳鳴,鼻衄,喉痛。(2)水腫。(3)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 0.5~0.8 寸。

        12. 手三里 Shǒusānlǐ (LI 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cè),當(dāng)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 2 寸。

        【主治】(1)肩臂麻痛,上肢不遂。(2)腹痛,腹瀉,腹脹。(3)齒痛頰腫。

        【操作】直刺 0.8~1.2 寸。

        13. 曲池 Qūchū (LI 11)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cè)端,屈肘,當(dāng)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1)熱病,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頭痛,眩暈,癲狂。(2)上肢不遂,手臂腫痛無力,瘰疬。

        (3) 癮疹。(4)腹痛,吐瀉,痢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

        【操作】直刺 1.0~1.5 寸。

        14. 肩髃 Jiānyú(LI15)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dāng)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1)上肢不遂,肩痛不舉,瘰疬。(2)癮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 寸。

        15. 迎香 Yíngxiāng(LI20)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dāng)鼻唇溝中。

        【主治】(1)鼻塞不通,鼻衄,面癱,面癢。(2)膽道蛔蟲癥。

        【操作】斜刺或平刺 0.3~0.5 寸。胃經(jīng)

        16. 承泣 Chéngqì(ST1)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dāng)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主治】(1)目赤腫痛,流淚,夜盲,近視,眼瞼目閏動。(2)面癱,面肌痙攣。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yī)者押手輕輕固定眼球,刺手持針,于眶下緣和眼球之間緩慢直刺 0.5~1.0 寸,不宜提插捻轉(zhuǎn),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禁灸。

        17. 四白 Sìbái(ST2)

        【定位】在面部,目正視,瞳孔直下,當(dāng)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1)目赤腫痛,目翳,眼瞼目閏動,迎風(fēng)流淚,近視。(2)面痛,面癱,膽道蛔蟲癥。(3)頭痛,眩暈。

        【操作】直刺 0.3~0.5 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 0.5 寸人眶下孔。

        18. 地倉 Dìcāng(ST4)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cè),上直瞳孔。

        【主治】(1)面癱,流涎,齒痛。(2)眼瞼目閏動。

        【操作】斜刺或平刺 0.5~0.8 寸,或向迎香、頰車方向透刺 1.0~2.0 寸。

        19. 頰車 Jiáchē(ST6)

        【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dāng)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主治】(1)面癱,頰腫,面痛,面腫。(2)齒痛,口噤不語。

        【操作】直刺 0.3~0.5 寸,或向地倉方向透刺 1.5~2.0 寸。

        20. 下關(guān) Xiàguān(ST7)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dāng)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1)耳聾,耳鳴,聤耳。(2)齒痛,面癱,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 0.5~1.0 寸。

        21. 頭維 Tóuwéi(ST8)

        【定位】在頭側(cè)部,當(dāng)額角發(fā)際上 0.5 寸,頭正中線旁開 4.5 寸。

        【主治】(1)頭痛,眩暈。(2)目痛,迎風(fēng)流淚,眼瞼目閏動。

        【操作】向后平刺 0.5~0.8 寸或橫刺透率谷。

        22. 滑肉門 Huárònmén (ST 24)

        【定位】在上腹部,當(dāng)臍中上 1 寸,距前正中線 2 寸。

        【主治】(1)胃痛,嘔吐,腹脹,腹瀉。(2)癲狂,吐舌。

        【操作】直刺 0.8~1.2 寸。

        23. 天樞 Tiānshū (ST 25)大腸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臍中旁開 2 寸。

        【主治】(1)腹脹腸鳴,繞臍腹痛,便秘,泄瀉,痢疾。(2)癥瘕,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操作】直刺 1.0~1.5 寸。

        24. 伏兔 Fútù (ST 32)

        【定位】在大腿前面,當(dāng)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cè)端連線上,髕底上 6 寸。

        【主治】(1)腰膝冷痛,下肢痿痹,腳氣。(2)疝氣。

        【操作】直刺 1.0~2.0 寸。

        25. 梁丘 Liángqiū(ST34)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當(dāng)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cè)端的連線上,髕底上 2 寸。

        【主治】(1)急性胃痛,乳癰。(2)膝關(guān)節(jié)腫痛,下肢不遂。

        【操作】直刺 1.0~1.5 寸。

        26. 犢鼻 Dúbí (ST 35)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cè)凹陷中。

        【主治】膝腫痛。

        【操作】屈膝 90 度,向后內(nèi)斜刺 1.0~1.5 寸。

        27. 足三里 Zúsānlǐ (ST 36)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cè),當(dāng)犢鼻穴下 3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主治】(1)胃痛,嘔吐,噎嗝,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疳積,乳癰。

        (2) 虛勞羸瘦,咳嗽氣喘,心悸氣短,頭暈。(3)失眠,癲狂。(4)膝痛,下肢痿痹,腳氣,水腫。

        【操作】直刺 1.0~2.0 寸。

        28. 上巨虛 Shàngjùxū (ST 37)大腸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cè),當(dāng)犢鼻下 6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主治】(1)腹痛,腹脹,腸癰,泄瀉,痢疾,便秘。(2)下肢痿痹,腳氣。

        【操作】直刺 1.0~1.5 寸。

        29. 條口 Tiáokǒu (ST 38)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cè),當(dāng)犢鼻下 8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主治】(1)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跗腫,轉(zhuǎn)筋。(2)肩臂痛。

        【操作】直刺 1.0~2.0 寸,可透承山。

        30. 下巨虛 Xiàjùxū (ST 39)小腸下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cè),當(dāng)犢鼻穴下 9 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主治】(1)小腹痛,腰脊痛引睪丸。(2)泄瀉,痢疾,乳癰。(3)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 1.0~1.5 寸。

      12345
      糾錯評論責(zé)編:liumin2017
      考試題庫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