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1. 主流建筑風格; 占主導地位的建筑類型和相應的建筑型制和建筑風格
主流建筑風格具有獨特性、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三大特征
2. 吉薩金字塔群;胡夫、哈夫拉、孟卡烏拉,方錐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大斯芬克斯
4. 山岳臺建筑;古代西亞,用于崇拜天體、崇拜山岳、觀測星相
6. 帕賽玻里斯;波斯帝國時期,兩個儀典大廳、后宮、財庫以“三門廳”為聯系
8. 希臘三柱式;
1、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壯、剛勁雄健、渾厚有力
代表著男性的陽剛之美
2、愛奧尼柱式-比例修長、精巧清秀、柔美典雅
代表著女性的陰柔之美
3、科林斯柱式-比例細長、纖巧精致、高貴華麗
代表著生命的華貴之美
9. 雅典衛(wèi)城;古希臘最代表性的建筑群,幾乎影響了此后歐洲幾千年的建筑,現今仍是世界上最經典的建筑群之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衛(wèi)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岡上,僅西面有一通道盤旋而上。衛(wèi)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娜像,主要建筑是帕提農神廟,伊瑞克先神廟、勝利神廟衛(wèi)城山門和衛(wèi)城中心的雅典娜帕提農銅像。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無論是身處其間或從城下仰望,都能看到較為完整與豐富的建筑藝術形象。雅典衛(wèi)城達到了古希臘圣地建筑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希臘的精神文化以及政治中心。
包括:山門、雅典娜神像、勝利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
其建筑特點:
1、突破了小小城邦國家和地域的局限性,綜合了原來分別流行于大希臘和小亞西亞的多立克藝術和愛奧尼藝術。
2、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體現了對立統(tǒng)一的構圖原則。雅典衛(wèi)城建在希臘雅典城中央的一個突起的不大的山岡上。
劇場會堂建筑代表:麥迦洛波里期劇場。
宗教建筑代表:宙斯祭壇。
集中式紀念建筑代表:獎杯亭和莫索列姆陵。
市場敞廊建筑代表:阿爾索斯中心廣場。
11. 羅馬五柱式; 塔司干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組成:柱子由柱頭、柱身、柱礎組成 羅馬塔司干柱式的柱徑與柱高的比例是1:7 1:8 1:9
12. 巴西里卡;用做法庭、商業(yè)貿易場所會議廳大廳,平面長方形,一端或兩端有半圓形龕。主體大廳被兩排柱子分成三個空間;虮凰呐胖臃殖晌鍌空間。中央較寬的中廳側廊窄,中廳高出其他部分,入口通常在長邊,容量大,結構簡單。后來成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
13. 劵柱式立面 是古羅馬建筑技術上以及藝術上一大成就,由券同柱式或券同柱式中之檐部與柱子組成。支撐拱券的墻和柱子又大又重,必須裝飾,同時又必須使他們能和同時流行著的梁柱結構的柱式建筑藝術風格相協調,最好的辦法是用柱式去裝飾券,后來產生了券柱式的組合,解決了柱式與拱券的矛盾。非承重構件也是一種裝飾,券柱式的目的是為了裝飾立面構圖。
15. 斗獸場建筑;古羅馬大角斗(斗獸)場(公元75-80年)容納5-8萬人
– 橢圓形、長軸188米、短軸156米
– 分5個區(qū)、60排座、坡度升起62度
– 四層建筑、券柱式立面、高48.5米
– 裝飾恰當、輪廓清晰、開朗明快、生動宏偉、 型制完善
– 建筑成就很高,是功能、結構、形式的和諧與統(tǒng)一
– 開創(chuàng)了體育建筑的先河,在體育建筑中沿用至今。
在結構、功能和形式上三者和諧統(tǒng)一,是現在體育建筑的原型,下部三層采用了不同的柱式構圖,由下向上依次為塔司干、愛奧尼、科林斯
16. 公共浴場建筑;古羅馬的公共浴場把運動場、圖書館、音樂廳、交誼室、商店等組合在一起,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大型公共建筑群。是古羅馬貴族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
– 公共浴場建筑的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結構出色、空間豐富,代表了古羅馬建筑的最高成就。
– 對18世紀以后,歐洲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間設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7. 拜占庭建筑;教堂平面格局大致有三:集中式(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巴西利卡式(敘利亞托曼寧教堂)、十字式(威尼斯圣馬可教堂),裝飾:馬賽克、粉畫、石雕、
結構特點:帆拱、鼓座、穹頂相結合的做法————帆拱上的穹頂、
建筑特點:平面中央是穹窿頂為主要構造,外觀厚墻與不大的窗子,無柱無廊,內部裝飾華麗,外表裝飾樸實
18. 拉丁十字平面;在原有巴西利卡基礎上橫向穿插一相對小得多的巴西利卡形式,長軸東西向有較高中廳和兩邊側廊組成,中庭比側廊高很多,可利用高差在兩側開高窗,西端為主入口,東端為圣壇,短軸為橫廳。這種平面稱為拉丁十字。
19. 希臘十字平面;中世紀羅馬風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平面形制,由于宗教儀式越來越復雜,圣壇前人數增多,就在圣壇前加設一道橫向空間。希臘獅子中間是一個很大的穹頂,中央穹頂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稱為希臘十字。威尼斯圣馬可教堂的平面即為希臘十字型。
20. 文藝復興建筑 意義:
1、天主教會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看作異教廟宇的形制,嚴加排斥,而工匠們則置教會不顧。使建筑成為了突破教會精神專制的標志。
2、借鑒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使它成為了整個城市的輪廓線的中心。所以說它是文藝復興獨創(chuàng)精神的標志。
3、不論在結構還是施工上,這座穹頂的首創(chuàng)性的幅度都是很大的,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技術的普遍進步。
建筑特點是:
1、重新使用古典建筑元素;
2、建筑平面形式多采用基本幾何形狀(方形與圓形);注重強調空間的集中性。
盛期的代表建筑:羅馬的坦比哀多。
建筑特點是:
1、注重建筑立體特征的塑造(與早期相比,早期多注重沿街立面處理)。
2、建筑貴族色彩凝重,喪失了早期文藝復興建筑的某些健康性,建筑風格以雄偉、剛健為主,追求紀念性建筑風格。
后期:由于此時的文藝復興遭到了打擊,分為了兩種流派:
1、盲目教條的崇拜古代(古典主義),代表建筑:圣安德烈教堂。
2、手法主義(巴洛克),代表建筑:教皇庇護四世別墅。
文藝復興時期理論:
1、實用、經濟、美觀2、美是客觀的3、美就是和諧與完整4、美有規(guī)律5、人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