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審美教育現象:是指人類各種審美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這種外在表現形式是可以被人感知和認識的客觀存在,其中包括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審美教育活動、審美教育問題、審美教育理論研究等等。
37.美育的愉悅性:是指在美育活動中,受教者常常處在一種喜悅的心理狀態(tài)與精神狀態(tài),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
38.生產勞動的美:是指勞動者按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美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人要把生產勞動看做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確證,是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實現的重要方式,從而使勞動者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它是一切美創(chuàng)造的源泉,它美化著人的生活、美化著世界。
39·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美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為指導,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對人進行的關于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它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人格達到和諧完美,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40.知美教育:是指通過美育讓學生了解一些美的最基本的常識,了解什么是美。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41.為什么美育是泄導人情的最佳途徑?
答:美育之所以能夠“泄導人情”,和美育的感性品格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美育作為一種感性教育,能夠通過不斷地刺激、不斷地感知,從而逐漸喚醒那些在無意識之域沉睡多年的欲望和本能,使它們從暗無天日之處來到光天化日之下,給它們提供了一個廣闊、自由的空間,讓它們盡情地抒發(fā)和表現。
其次,在審美教育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保持有“審美距離”,這種距離的存在,使審美主體的感知和情感的激發(fā)以及抒發(fā),并不直接指向現實和社會,而是指向某個虛幻的對象和事件,從而可以避免對現實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傷害。
正是美育的上述特征,使美育在宣泄人們內心過分強烈的心理能量方面,遠遠優(yōu)越于德育和智育,成為“泄導人情”的最佳途徑。
42.培養(yǎng)審美感知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答: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感知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其一,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特征的感知能力。
其二,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和情感意味的感知能力。這種感知能力要求對審美對象不僅要觀其形,更要見其神。即從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中,領悟其深刻內涵,體驗其特有情感。
上述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后一種審美感知能力比前一種更高一籌,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43.為什么說美育對協(xié)調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
答:美育在協(xié)調人際關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代替的,這主要是因為:
(1)美育使人淡泊名利。審美和藝術可以使人超然物外,擺脫利害關系的束縛,進入自由之境,從而緩解引起人際關系緊張、爭端的原因,實現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目的。在這個意義上,美育是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利器。
(2)美育使人血氣和平。美育通過影響人的生理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使人心平氣和,從而實現人際的和諧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3)美育使人相互溝通。美育與德育不同,它對人際關系的作用主要是溝通性的。審美和藝術能使不同的人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使人們感情融洽,成為一個和諧的群體。
綜上所述,美育在協(xié)調人際關系方面尤有特長,它的這個作用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這是因為美育主要是針對人的內心,人的情感而進行的;它通過影響人的生理作用于人的心理與精神,并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它由內向外、由個體向整體擴展:首先,是個體超然物外,擺脫各種利害的束縛;其次是使人心平氣和;最后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44.如何提高小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
答:感受能力包括聽覺、視覺、嗅覺、觸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感受能力。感受能力的提高來自對感覺器官的訓練。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外界事物之美。
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力方面,對小學生的審美教育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使他們善于通過觀察,發(fā)現事物的美。
觀察是指人們有目的地仔細觀看,它是認識的起點。學會觀察就是學會有意識地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客觀存在的事物。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去發(fā)現事物的美。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相同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在帶領學生觀察的同時,要教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例如觀察要有順序、有條理,從某一個側面或一個局部開始;觀察要抓住對象的重點和特點;觀察要注意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樣以偏概全,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