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富有表現(xiàn)力,請加以賞析。
、倏墒撬琅f高高地躍起,像一只矯健的豹子那樣,拼命地撥弄著手中那只貝司。
、谖椅罩謼l,坐在門口,像個傻子一樣又哭又笑起來。
(4)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9.
知識分子的“缺席”
丁帆先生的大作《因為缺少一個“知識階層”》,是一篇頗值一讀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教授,那些沾沾自喜于“如今知識分子的待遇真是大大地提高了”的文化人,讀完之后不妨捫心自問﹣﹣我算得上一名知識分子么?
知識分子原本是一個外來詞,其本義并非是指“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在丁帆先生看來,“所謂‘知識分子’應該是特指有著強烈個人信仰和獨立思想的人文知識分子!边@一判斷無疑是正確的,不過筆者稍做一點補充說明,即這里的“人文知識分子”中的“人文”,首先指的是一種精神,即人文精神,而不僅僅是指人文科學的專業(yè)。比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并非人文學者,但他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堪稱無與倫比,實乃真正的知識分子,全世界知識者的楷模。結論如丁帆先生所說,“只要他具備了哲學層面的思考能力和堅定的人文信仰,他才能稱得上是知識分子!
問題在于,當今的中國究竟有多少這樣的知識分子,或者說究竟有多少專家學者教授,稱得上是這樣的知識分子?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有關部門曾做出規(guī)定,凡具有中專學歷,或者說,具有某種專業(yè)知識專項技能者,均可算作知識分子。在日常話語中,人們也常把“古代知識分子”“傳統(tǒng)知識分子”掛在口頭。但上述規(guī)定也好,說法也好,與前文對知識分子概念的界定,顯然不是一回事。中國古代是沒有“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如果是指五四以來的傳統(tǒng)尚可,如果是指中國兩三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同樣談不上什么“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中國古代只有讀書人,或者說文人。他們讀書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仕途,為了功名,與現(xiàn)代知識分子應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相去甚遠,不可以道里計?鬃诱f得再明白不過,“學而優(yōu)則仕”嘛!一面道貌岸然地教誨,“謀道不謀食”;另一面又誘導他的弟子,“學也,祿在其中”。于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讀書是為了當官,當官是為了發(fā)財,就成了金科玉律。
錢學森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還有人問,“為什么中國大陸沒有科學大師?”據(jù)新華社報道,2013年10月1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對科研經(jīng)費‘惡性問題’連說兩個‘憤怒’,并表示‘痛心’和‘錯愕’。”其實,學術腐敗并非這兩年才有的事,數(shù)十億上百億的“課題費”,被用來做“工資福利”“吃喝玩樂”“出國考察”“買車買房”等等,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我這里想說的是,即便是這些課題費都用在了科學研究上,就能出成果了?就能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就能誕生人所景仰的“大師”了?恐怕也未必。讀書人一旦為功名所累,權力所縛,金錢所誘,還能擁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么?陳寅恪先生之所以一再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因為它乃是學術研究與科學創(chuàng)新的前提。沒有“自由”與“獨立”,不砸碎精神枷鎖,不徹底解放思想,是根本不可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的。
民國時期,盡管戰(zhàn)亂頻仍,偌大一個中國幾乎找不到一張安靜的書桌,但我們并不乏真正的知識分子。如今,盡管專家學者教授四處游說,名目繁多的“核心期刊”和“高峰論壇”更是他們把持話語權的高地,然而,我們又能看見幾個真正知識分子的身影,聽到幾個真正知識分子的聲音呢?人們常把丁帆先生定義的知識分子稱作“公共知識分子”,然而,偏偏在公共領域里,我們的“知識分子”往往缺席。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知識分子”往往缺席的因素有哪些?根據(jù)文意簡要回答。
(3)第4段中提到新華社報道的話語,有什么作用?
(4)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觀點。
三、古詩文閱讀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柳宗元傳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②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zhí)友,何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④入錢主,宗元革其鄉(xiāng)法。其以沒者,乃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千里隨宗元師法;凡經(jīng)其門,必為名士。著述之盛,名動于時,時號“柳州”云。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時年四十七。觀察使裴行立為營護其喪及妻子還于京師,時人義之。
(選自《舊唐書》柳宗元傳》,有刪改)
【注釋】①例移:古代官員按慣例調任。②慫播州:今責州遵義,當時為偏遠荒涼的地方。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禹錫終易連州(交換) |
B.以男女質錢(抵押) |
C.宗元革其鄉(xiāng)法(革除) |
D.營護其喪及妻子(護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