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丙型肝炎病毒
曾被稱為腸道外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1989年命名為HCV
一、生物學性狀
HCV呈球形,50nm,單正鏈RNA,有包膜
黑猩猩為唯一易感動物,細胞培養(yǎng)不成功
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變異,造成免疫逃逸,病毒持續(xù)存在,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HCV分6個基因型(我國HCV1、2多見)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傳染源及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但潛伏期短5-10周
臨床類型輕重不一(急性、慢性、攜帶者)
感染極易慢性化、形成肝硬化、肝癌(歐美50-70% ,我國10%)
免疫力不牢固,疫苗制備困難
第四節(jié) 丁型肝炎病毒
1、為缺損病毒,其輔助病毒為HBV
2、球形,核心為RNA與HDAg,其衣殼為HBV外衣殼(HBsAg)
3、傳播方式與HBV相似
4、與HBV共同感染或重疊感染,易發(fā)生重癥肝炎,死亡率高
5、如能抑制HBV,HDV則不能復制
第五節(jié) 戊型肝炎病毒
1、曾稱為腸道傳播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命名為HEV
2、HEV球形,緬甸株(我國)和墨西哥株
3、傳播途徑,臨床表現(xiàn)及流行特點與甲肝相似,易污染水源水性爆發(fā)
4、病毒直接損傷及免疫病理共同損傷肝細胞
5、潛伏期2-9W,多見成人,急性肝炎,6周好轉,不轉慢性
6、孕婦(6-9月)感染病情嚴重
→流產、死胎
→孕婦病死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