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 >> 教師資格證 >> 中學 >> 教育知識與能力 >> 模擬試題 >> 2018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10

2018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10_第3頁

來源:考試網  [ 2018年07月29日 ]  【

  21.一個人只有(),才能鑒定為“健康”。

  A.生理正常

  B.心理正常

  C.生理、心理都正常

  D.生理、心理都正常,并且對社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答案: D

  解析: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健康應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等。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與過程,表現為個體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辨析題(每題8分)

  22.

  機械記憶是一種無用記憶。

  答案: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機械識記是根據材料的外在聯系,采取多次重復的方式所進行的識記,即平時所說的死記硬背。機械識記時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識記者面對的就是本身沒有意義或者沒有內在聯系的材料。比如對無意義音節(jié)、地名、人名、歷史年代等的識記。這種識記具有被動性,但對學生而言也是必要的,因為它能夠防止對記憶材料的歪曲。另一種情況是面對的材料雖然有可能有意義,而識記者對其缺乏應有的理解。只能先機械識記,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再逐步加以理解。有些內容,限于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義,但這些知識對以后的學習是重要的,也應該進行機械識記,如幼兒學習古詩,一、二年級的學生背誦乘法口訣。

  23.

  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不可能同時存在。

  答案: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后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則稱為倒攝抑制。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可以同時存在,系列材料的中間部分會受到雙重抑制。

  24.

  一個概念的內涵越豐富,信息量越大,它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

  答案: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每一個概念都包括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其中,內涵代表概念能夠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內涵和外延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概念的內涵越豐富,信息量越大,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反之,一個概念的內涵越抽象越概括,其所擁有的外延也就越豐富。

  25.

  盲人失去視覺,通過實踐活動使聽覺更加敏銳的現象是感覺的補償。

  答案: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感覺的補償是指某種感覺系統(tǒng)的機能喪失后,由其他感覺系統(tǒng)的機能來彌補。盲人失去了視覺,會增強其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的感受性,以發(fā)揮其補償作用。

  簡答題(每題10分)

  26.

  簡述運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

  答案:

  (1)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2)與啟發(fā)、說服相結合;(3)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

  27.

  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答案:

  (1)觀摩和分析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活動;(2)開展微格教學;(3)進行專門訓練;(4)進行教學反思。

  28.

  運用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

  (1)教師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2)練習的題目要注意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鞏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3)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練習方法,并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及時的檢查和反饋;(4)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5)練習方式要多樣化。

  解析:

  29.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

  (1)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tǒng)性;(2)抓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3)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化、系統(tǒng)化;(4)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進行教學。

  材料分析題(每題18分)

  30.

  一位專家到一所中學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她瀏覽了一下課本,向學生問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個幾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熱還是冷呢?”沒有學生能夠回答。這時,教師對專家說:“我確信他們是知道的。”于是教師向學生問道:“地球的內核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地球內核是火熱的熔巖!”同學們齊聲回答。

  為什么原本有意義的知識,學生只能如此死記硬背?請根據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對此現象進行分析。

  答案:

  (1)材料中專家問學生坑底比上面是熱還是冷時,沒有學生能夠回答。但是,當教師換了一種提問方式,問地球的內核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時,同學們卻能齊聲回答出正確答案。這種現象表明,學生的學習是機械學習而非意義學習。學生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系,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而沒有以符號為代表將新觀念與其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因此,當學生在面對專家提出的問題時,不能正確回答出。

  (2)

 、僖饬x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的影響。從客觀條件來看,有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合乎這種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標準,即具有邏輯意義。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其次,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趶谋静牧蟻砜,教材本身有意義,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的是主觀條件。也就是說,學生沒有將新知識與適當觀念聯系起來,從而沒有使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對學生意義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31.

  魏書生對剛接任的一個班級進行摸底測驗,滿分100分的試卷,有個學生的語文只考了8分。魏老師找他談話。談話中,魏老師開門見山地說:“我聽語文老師說,你上課根本就不聽講,是嗎?”學生答:“是!薄奥犇愀改刚f,你在家也不寫作業(yè),是嗎?”學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會,什么也不想做!蔽豪蠋熣f:“你根本不聽講,不學習,還能考8分,說明你挺聰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會比這次考得好。”魏老師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開試卷,幫他分析每一道題,哪些是只要去學習記憶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師允許這個學生上課不聽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學習;在期中考試他考了40多分。之后魏老師繼續(xù)幫他檢查學習效果,幫他確定學習內容,不斷地督促、檢查他的學習落實情況。到期末考試的時候,他已經可以考到70多分了。就這樣魏老師轉化了一個語文成績很差的學生。

  請用教學原則和教學評價理論對該案件進行分析。

  答案:

  (1)材料中魏老師的做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綜合運用了多種評價方式。

  (2)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時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tǒng)一要求出發(f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tǒng)一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使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都得以發(fā)揮。魏老師幫學生檢查學習的效果,幫他確定學習內容,不斷地督促、檢查他的學習落實情況,而不是全班同學統(tǒng)一標準,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3)魏老師對剛接任的班級進行摸底測驗,屬于診斷性評價,該評價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的預測。通過這種預測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準備狀況,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實現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從整個教學進程來看,案例中“在期中考試時他考了40多分………”“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他已經可以考到70多分了……”這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體現。這種評價是監(jiān)控學生學習進展最重要的手段,也是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對于那些在形成性評價中持續(xù)出現困難的學生,教師必須找準導致學習障礙的原因,采取切實有效的補救措施,從而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最有價值的建議?傊處熢诮虒W過程中,應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123
責編:balabala123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