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統考地區(qū)

省考地區(qū)

當前位置:考試網 >> 教師資格證 >> 幼兒 >> 保教知識與能力 >> 復習資料 >> 2019幼兒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第一章第五節(jié)

2019幼兒教師資格證《保教知識與能力》考點:第一章第五節(jié)

來源:考試網  [ 2019年02月14日 ]  【

  第五節(jié) 幼兒認知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

  一、幼兒感覺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

  (一)感覺概述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感覺是屬于普通心理學的范疇,人類的感覺可以劃分成五種基本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F代心理學根據刺激物性質及所作用的感官性質,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主要是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等。其中視覺、聽覺、嗅覺接受遠距離的刺激,又叫距離感覺。內部感覺主要是接受機體內部的刺

  激(機體自身的運動與狀態(tài)),如運動覺、平衡覺、內臟感覺等。

  (二)感覺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1.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依從性

  (1)感受性和感覺閾限

  感覺強度依賴于刺激度,心理學用感受性、感覺閾限來說明二者的關系。能引起感覺的刺激,其強度必須是適宜的。例如專注聽課時旁邊同學輕微的翻書聲、菜市場里兩個陌生人的低語等,我們覺察不到。感受性指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感覺閾限指能引起感覺的持續(xù)一定時間的刺

  激量或刺激強度。感受性一般用感覺閾限來度量。感受性越強,感覺閾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覺閾限越大。

  (2)絕對感受性和絕對閾限

  絕對感受性指剛剛能覺察出最小刺激強度的能力。絕對閾限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受性可以用絕對閾限來衡量。絕對閾限的值越小,則絕對感受性越大;絕對閾限的值越大,則絕對感受性越小。

  (3)差別感受性和差別閾限

  剛能覺察出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最小差異量的能力叫做差別感受性。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叫做差別閾限。差別感受性可以用差別閾限來衡量。差別閾限的值越小,則差別感受性越大;差別閾限的值越大,則差別感受性越小。

  2.感覺適應的規(guī)律感覺適應是指由于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xù)作用,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象。適應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F實生活中,我們都有味覺適應的經驗。如果我們把一種物質放進嘴里,很快,物體的味道實際上消失了。而且,對一種味道的適應能顯著地影響到隨后吃進的東西的味道。例如,當我們吃了甜的食物,再吃酸的食物時會覺得更酸。感覺適應對于有機體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即使是難以適應的痛覺,對于有機體來說,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有機體能夠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不斷感知外界事物,進而調整自己的行

  為,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

  3.感覺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

  (1)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響著對某種刺激的感受性的現象。同一感覺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覺對比。感覺對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產生的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象。例如,一個灰色方塊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來亮些。

  (2)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產生的感覺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對某種刺激的感受性會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發(fā)生變化。例如,生活中,我們能體驗到味覺和嗅覺的相互作用。如果閉上眼睛,捏住鼻子,我們將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蘋果,還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覺不敏感。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還有一種特殊表現──聯覺,指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例如,看見黃色產生甜的感覺,看見綠色產生酸的感覺;紅、橙、黃色使人產生暖的感覺,綠、青、藍使人產生冷的感覺。

  4.感受性的發(fā)展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生活實踐的豐富,人的感受性會隨之逐漸發(fā)展,不同人之間的感受性呈現出極大的差異。例如,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來了解這個世界,他們的聽覺、觸覺比一般人要敏銳,這種某一感覺系統的技能喪失后而由其他感覺系統的技能來彌補的現象,叫做感覺的代償作用。人的各種感受性都有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某些特殊職業(yè)要求從業(yè)者長期使用某種感覺器官,因而這些從業(yè)者相應的感覺比一般人敏銳。例如,音樂家的聽覺比常人敏銳;調味師的味覺、嗅覺比常人敏銳。人的感覺能力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而得到發(fā)展,因而教師要盡可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各種感官的訓練,使他們的感覺能力得以充分發(fā)展。

  (三)幼兒感覺發(fā)展的特點

  1.視覺的發(fā)展

  (1)視覺敏度

  所謂視覺敏度,是指精確地辨別細致物體或處于具有一定距離的物體的能力,也就是發(fā)覺一定對象在體積和形狀上最小差異的能力,即通常所說的視力。幼兒前期到幼兒晚期,兒童的視覺敏銳度由低到高發(fā)展著。例如,研究者對 4~7 歲的幼兒進行了調查,隨著年齡的增長,視覺敏銳度也在不斷提高。不過,發(fā)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 歲和 6~7 歲的幼兒視覺敏銳度的水平比較接近,而 4~5 歲和 5~6 歲幼兒的視覺敏銳度的水平相差較大。

  【保教建議】為幼兒準備讀物教具時,應當注意視覺敏銳度的發(fā)展。例如,年齡越小,字、畫應該越

  大,不要讓幼小兒童看畫面或字體很小的圖書;上課時,也不要讓他們坐在離圖片或實物遠的地方,以免影響幼兒的視力和教育效果。有實驗證明,幼兒通過有興趣的活動(如“猜中”類型的游戲),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的視覺敏銳度。學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 15%~20%,學前晚期可以提高 30%。

  (2)顏色視覺顏色視覺指區(qū)別顏色細微差異的能力,也稱辯色力。幼兒的辨色力有如下發(fā)展趨勢:

 、儆變撼跗(3~4 歲)兒童已經能夠初步辨認紅、黃、綠、藍等基本色。但在辨認混合色與近似色,如橙色與紫色、橙與黃、藍與天藍等,往往出現困難。同時,也難以完全正確地說出顏色的名稱。

 、谟變褐衅(4~5 歲)的大多數幼兒已能區(qū)分基本色與近似的一些顏色,如黃色與淡棕色。能夠經常地說出基本色的名稱。

  ③幼兒晚期(5~6 歲)兒童不僅能認識顏色。畫圖時還能運用各色顏料調出需要的顏色,而且能經常正確地說出黑、白、紅、藍、綠、黃、棕、灰、粉紅、紫、橙等顏色名稱。

  【保教建議】

  在教育中要注意指導幼兒掌握明確的顏色名稱;通過近似色的對比指導幼兒辨認;使幼兒多接觸各種顏色,并經常教育幼兒作精確的辨認。幼兒辨色能力的發(fā)展,對幼兒的生活、學習都有影響。我國研究表明,幼兒前期兒童認識物體,百分之百地按照物體的形狀選擇。進入幼兒期后,逐漸按照物體的顏色選擇,幼兒

  認識物體首先注意的不再是形狀,而開始轉為顏色。直到六歲后,比較兩個物體時才同時注

  意顏色和形狀兩種屬性。兩個物體必須顏色和形狀都相同才算相同。以上可以表明顏色的感知在幼兒期的重要作用,教師必須重視幼兒辨色能力的發(fā)展。幼兒園必須為幼兒提供色彩豐富的環(huán)境。在教學和游戲中,應指導幼兒認識和辨別各種色彩并調配各種顏色;同時把顏色名稱教給幼兒。這樣對幼兒辨色能力的發(fā)展將有直接促進

  作用。

  【知識拓展】

  先天性色覺障礙通常稱為色盲,它不能分辯自然光譜中的各種顏色或某種顏色;而對顏色的辨別能力差的則稱色弱,色弱者,雖然能看到正常人所看到的顏色,但辨認顏色的能力遲緩或很差,在光線較暗時,有的幾乎和色盲差不多或表現為色覺疲勞,它與色盲的界限一般不易嚴格區(qū)分,只不過輕重程度不同罷了。色盲與色弱以先天性因素為多見。色盲可分為全色盲、全色弱、紅綠色盲和紅綠色弱 4 種。幼兒辨認色彩發(fā)生錯誤,可能由于辨認顏色的能力沒有很好的發(fā)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仔細的區(qū)分辨別等原因。幼兒對某些顏色不能辨認或不善于辨認,主要是因為生活中接觸機會少,成人也沒有

  做有意識的指導。

  2.聽覺的發(fā)展

  聽覺是個體對聲波刺激的物理特性的感覺。聽覺在嬰幼兒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嬰兒探索世界、認識外部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嬰幼兒言語的發(fā)展,對音樂的感受以及與人的交往等都離不開聽覺。

  (1)聽覺感受性

  人的聽覺感受性隨著人的年齡而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雖然各個人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但年齡特點是非常明顯的。兒童時期的聽覺感受性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長的。學齡初期兒童比學前兒童的聽覺感受性有一定的增長,特別是言語聽覺增長得比較快。這是因為在學校學習的條件下,要求兒童掌握讀和寫,對言語提出很高的要求,因而言語聽覺就很快地發(fā)展起來。兒童在學習閱讀過程中,必須學會正確地聽教師發(fā)出的語音,同時,自己也要學會正確地發(fā)出語音,因而語音聽覺就很快地發(fā)展起來。

  (2)言語聽覺兒童進入幼兒園后通過言語交際和幼兒園語言教育,言語聽覺明顯發(fā)展著。幼兒中期兒童可以辨別語言的微小差別,到幼兒晚期幾乎可以毫無困難地辨明本族語言包含的各種語音。教師要注意幼兒聽覺方面的缺陷,例如“重聽”現象。“重聽”現象就是有些幼兒對別人的話聽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們常常能根據說話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動作以及當時說話的情境,猜到說話的內容。對于“重聽”現象,人們往往容易疏忽,但“重聽”對幼兒言語聽覺、言語及智力的發(fā)展都帶來危害,成人應當加以重視

  (3)嬰幼兒聽覺的發(fā)展

  許多研究證明,胎兒對聲音有所反應,孕婦多聽些寧靜悅耳的音樂,避免過多的噪音刺

  激,對胎兒的發(fā)展是有好處的。

  兒童出生后,聽覺系統已經起作用。兒童的聽覺活動不是孤立的,聽覺和視覺協調很早就發(fā)展起來。新生兒聽見人聲時,眼睛會朝著聲音方向轉去。出生后半個月已經很明顯。新生兒有聽覺偏好。以人聲和物體的聲響比較,新生兒愛聽人的聲音。新生兒對母親的

  聲音、柔和的 、高音調的聲音都有偏好。

  3.觸覺的發(fā)展

  (1)兒童從出生時就有觸覺反應,許多種天生的無條件反射,也都有觸覺參加,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

  (2)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觸覺,而且通過口腔觸覺認識物體。對物體的觸覺探索

  最早是通過口腔的活動進行的?谇挥|覺作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觸覺探索。當嬰兒的手的觸覺探索活動發(fā)展起來以后,口腔的觸覺探索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在嬰兒滿周歲之前,口腔觸覺仍然是他認識物體的重要手段。比如,6 個月以后的嬰兒,看見了東西,往往抓住,放進嘴里;1~ 2 歲的嬰兒,在地上撿起一些物體,也要往嘴里送。

  (3)手的觸覺是通過觸覺認識外界的主要渠道。兒童出生后,有本能的觸覺反應,比如,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觸覺的表現,這是一種無條件反射。無條件性的抓握反射隨著嬰兒的生長發(fā)育會自然消失。眼手協調動作的出現,亦即視覺和手的觸覺協調活動的出現,是生后

  5 個月左右嬰兒認知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觸覺探索的開始。眼手(視觸)協調的出現的主要標志是伸手能夠抓住東西。積極主動的觸覺探索是在 7 個月左右發(fā)生的。 當嬰兒學會了眼手協調之后,他逐漸會用手去擺弄物體,把東西握在手里,擠它或把它轉來轉去。

  4.味覺和嗅覺的發(fā)展

  (1)嬰兒出生后,就以一種對味道的偏愛與養(yǎng)育者進行溝通,他們已能夠區(qū)分酸、甜、

  哭等幾種味道。但是對咸味的反應和對甜、酸、苦的發(fā)展不同,剛出生時,嬰兒要么不能分辨出咸水和白水,要么拒絕對白水和咸水進行比較。但是到 4 個月時,他們開始喜歡咸味,這種變化大概是在為他們開始吃非流食作準備。

  (2)新生兒對食物氣味的反應和對味道的反應一樣,與成人非常相似,這表明對氣味的偏好也是與生俱來的。例如,讓新生兒聞香蕉和巧克力的氣味時,他們表現出放松、愉快的表情;但是臭雞蛋的氣味會使他們眉頭緊皺。

  5.痛覺的發(fā)展

  (1)兒童的痛覺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fā)展的,表現在痛覺感受性越來越高。疼痛發(fā)生的

  條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傷害或過強刺激的刺激量;痛覺閾限;痛的情緒。孩子的痛覺閾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的,也就是說兒童的痛覺感受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緊張、恐懼、傷心、焦慮、煩躁等都可以構成痛的情緒成分,它影響對痛感覺的耐受性。

  (2)新生兒的痛覺感受性是很低的,針對疼痛發(fā)生的條件,加以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孩子的疼痛。

  【保教建議】

  成人對孩子的痛情緒可以起暗示作用。消極情緒暗示會使孩子感到疼痛更加強烈。如,孩子摔倒了,本來沒有感到很痛,可是成人表現出的緊張情緒,倒使孩子受到不良的情緒暗

  示,也緊張起來,孩子會哭起來,而且越哭越感到痛。如果在孩子摔倒在地時,成人表情是鎮(zhèn)靜的,并且對孩子加以鼓勵,那就是對孩子發(fā)出積極情緒暗示。孩子也就會若無其事地爬起來,繼續(xù)高高興興地玩去了。

  二、幼兒知覺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

  (一)知覺的概述

  知覺是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是一系列組織并解釋外

  界客體和事件的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知覺和感覺一樣,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覺

  器官而產生的,都是我們對現實的感性反映形式。與感覺相比較,知覺又具有不同于感覺的

  特征:

  第一,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意義,知覺的目的是解釋作用于我們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嘗試用詞去標志它,因此知覺是一種對事物進行解釋的過程。

  第二,知覺是對感覺屬性的概括,是對不同感覺通道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的結果,所以知覺是一種概括的過程。

  第三,知覺包含有思維的因素。知覺要根據感覺信息和個體主觀狀態(tài)所提供的補充經驗來共同決定反映的結果,因而知覺是人主動地對感覺信息進行加工、推論和理解的過程?梢哉f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 (二)幼兒知覺發(fā)展的規(guī)律

  1.相對性(選擇性)日常生活中,同一時間內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是十分復雜多樣的,他總是有選擇地以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對它們知覺得格外清晰,而對其余的事物反映得比較模糊,這種根據客觀事物間的相對關系來進行選擇的特性叫知覺的相對性。

  凡是瞬間被我們清晰地知覺到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對象,與對象相關的其他事物就是背景。如當我們注視板書時,黑板上的文字就是知覺的對象,而且附近的墻壁、掛圖、講臺就

  成為模糊的背景。當傾聽教師講課時,教師的講話就成為知覺的對象,聽到的周圍比較模糊的其他聲音便成為背景。知覺中的對象和背景的關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經常可以相互轉換。通常容易成為圖形的刺激物有如下特點:

  (1)結構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

  (2)有鮮明的較為封閉的輪廓線。

  (3)在刺激強度上與背景形成明顯的對比。

  (4)知覺者熟悉的或是有意義的。

 查看更多試題內容請點擊下載:

  【焚題庫】2019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jié)題庫+考前密訓試題】

加入2019年教師資格證考試交流群648031666。教師資格考試報名 ,還能和考友一起學習交流!

責編:limingjuan2018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