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 >> 教師資格證 >> 中學 >> 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 高中語文 >> 教師資格考試《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題

2017教師資格考試《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試題_第3頁

來源:考試網  [ 2017年05月17日 ]  【

  三、研習文章結構

  每段先讀,可朗讀、默讀、叫同學讀,再提出問題,思考一二分鐘后提問,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來解釋

  1.分析第一段

  全體朗讀第一段,大聲讀,體現(xiàn)班級的風貌,并思考下列問題

  (1)議論文有論點,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讀的過程中考慮,應該是哪句。

  提問:提出了文章總論點,是哪句?為什么(2-3同學)

  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總論從師的重要!氨赜小倍,語氣極為肯定,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如今“師道不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提問:本段除總論點之外的內容分為幾層,分別是怎么對總論點進行論證的?

  第一層:為什么從師(必要性)從正反兩方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第二層:以什么人為師(擇師的標準)

  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盁o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板書)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什么從師(正反說明)——擇師的標準

  (4)全班根據思路,再次朗讀

  2.學習第二段

  (2)找一位同學帶著感情讀,韓愈寫文章提倡“不平則鳴”,所以讀的時候“體現(xiàn)不平之氣”體現(xiàn)出來。推薦一位同學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代表咱們班朗讀水平的同學

  讀(1位同學)

  提問:帶著怎樣的情感讀:憤慨、失望

  怎么體現(xiàn)這種失望、憤慨的呢?

  作者強調的重點的詞語,感情強烈:惑矣、久矣;

  強烈的語氣詞:嗟乎、嗚呼、矣等

  全班同學帶著感情、放開聲音朗讀本段,注意剛才情調的體現(xiàn)感情的字詞,并思考一下問題: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種人用筆畫出來:(3)提問:本段中心句是?(1同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批判當時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4)提問: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于師”的人,作者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分別怎么對比的,本段內容分為幾層,具體理清楚?(2-3同學)

  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通過正反對比,在對比中得出結論:師道之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從批判反面現(xiàn)象中闡明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板書:分論點:師道不傳,恥學于師(對比論證)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議論: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根據板書,再次朗讀

  3.學習第三段

  (1)集體朗讀,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式?第三段與第一段關系怎樣?(1-2同學)

  這一段是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舉例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既是證明論點,又是升華論點。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板書: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事例論證);孔子從師的言行

  4.分析第四段(1同學)

  集體朗讀本段

  (1)明確這段話的主要目的與作用是什么?

  說明寫作緣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僅在于此嗎?(1同學)

  針對時弊而做到,所以,抨擊、批判當時的士大夫“恥學于師”的社會現(xiàn)象,為了扭轉當時極度頹敗的學風,提倡尊師重教。

  “不拘于時”被動句!坝凇北肀粍。翻譯:不被時俗拘束,不被時俗限制!皶r”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從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針對時弊而作。

  總結全文的結構

  五、結合板書,集體朗讀全文

  六、小結

  今天,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師說,我們感受到了韓愈不平則鳴的文風,感受到不顧流俗的勇氣,感受到堅守真理的精神。這篇文章雖然寫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許多思想與句子,內涵和精神還非常富有生命力,還閃爍著真理和智慧的光輝。所以我們各位同學課下一定要好好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人格力量,也體會作者關于從師學習的重要論斷,以此來指導我們?yōu)槿藶閷W。

  3.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研討與練習。

  3.【參考答案】

  這一題意在讓學生通過了解對比論證的手法重點理解第二段的內容,第二段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我設計的教學活動是:重點段落研讀。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開展。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

  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

  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翻譯: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是“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123
責編:3540278745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