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是根據(jù)蘇格蘭史編寫的。主題是表現(xiàn)野心、貪欲的邪惡性,如果不加克制,它會使一個好人變成惡人,小則自我毀滅,大則害國害民。是四大悲劇中氣氛最陰暗可怖的一出悲劇。
《雅典的泰門》中的最有名的獨白:“金子!黃黃的、發(fā)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鄙變成高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引起馬克思極大的興趣,他曾在《資本論》等著作中引用來解釋貨幣的本質(zhì)和作用。
第三時期,晚期,傳奇劇時期。
傳奇劇代表作《暴風雨》被認為是莎士比亞“詩的遺囑”。
歷史劇《亨利八世》
5.哈姆雷特形象:哈姆雷特是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是鮮明的、豐富的,也是發(fā)展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是憂郁和延宕(參下題)。
A.具有人文主義新思想、新觀念。認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歌頌人、肯定人的價值。
B.忠于愛情與友情。(救奧菲莉婭、對部下對他的稱呼)
C.強調(diào)智慧與理性。(安排“戲中戲”來證實自己的懷疑,并不輕信鬼魂的話)
6.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是憂郁和延宕。憂郁并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于理想破滅時所引起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在憂郁的同時,哈姆雷特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他清醒地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很大的牢獄,而丹麥只是其中最壞的一間。他的任務(wù)不光是報父仇,而是要按照人文主義理想來重整乾坤。
哈姆雷特的延宕也不是生性優(yōu)柔寡斷,而是在重整乾坤的偉大目標前,他時時想要行動,卻又不知如何行動造成的。
7.《哈姆雷特》悲劇的客觀原因:是惡勢力過于強大。
《哈姆雷特》悲劇的主觀原因:是人文主義的局限性。
《哈姆雷特》悲劇的意義:肯定了人文主義者反封建的歷史進步性,表明了人文主義者歷史使命的終結(jié)。恩格斯說悲劇就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哈姆雷特的悲劇已不僅僅是一出個人的悲劇,而是人文主義者和整個時代的悲劇。
8.《哈姆雷特》的藝術(shù)成就:莎士比亞化。
“莎士比亞化”——這是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原則。它包括四個方面內(nèi)容:
、購V闊的社會背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人物的性格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谇楣(ji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打破古希臘單一的線索,打破了悲喜劇的界限)
、埘r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不是千人一面,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
、苷Z言豐富多彩,富有個性化、形象化特征。(哈清醒是典雅的語言,裝瘋時晦澀難懂的語言)
9.莎士比亞的三大貢獻:(《哈姆雷特》的思想價值)
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和斗爭,描繪了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直接參與了反封建斗爭,揭露了剛出世的資產(chǎn)階級的貪婪無度和金錢主義本質(zhì)。
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使他成為文藝復(fù)興時期不受局限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