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答題
1.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的關系
答 道德規(guī)則是對學生行為的具體要求,道德原則是各種規(guī)則的一般概括;道德理想是對各項原則的高度概括。三者,層次不同,功能不同。道德理想通過道德原則與規(guī)則得以體現(xiàn),道德原則通過各種道德規(guī)則得以落實。在學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學校提倡的,希望學生去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德規(guī)則是學校強制執(zhí)行的學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則是一般情況下必須遵守,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的道德要求。
2.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則的關系?答:在學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學校提倡的、希望學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原則是在一般情況下必須遵守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變通的道德要求;道德規(guī)則是學校運用集體輿論和獎懲制度等強制執(zhí)行的、學生必須遵守的起碼的道德要求.道德規(guī)則是對學生行為的具體要求,道德原則是各種規(guī)則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對各項原則的高度概括。一定的道德規(guī)則隱含著一定的道德原則,一定的道德原則隱含著一定的道德理想。而道德理想通過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則得以體現(xiàn),道德原則通過各種道德規(guī)則得以落實。道德理想指導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則的運用,道德原則也指導道德規(guī)則的運用。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還在既有的道德規(guī)則調(diào)節(jié)不到領域直接發(fā)揮作用,指導和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
3.道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關系?
答:對象、目的、內(nèi)容、方式、方法、運作機制及理論基礎上,多有不同。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并不是道德教育,不能取代道德學校教育。但是,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在觀念、方法、內(nèi)容上,對學校德育具有補償功能;在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輔助下,學生克服意義障礙,建立起良好心境,或使心理疾病得到矯治,學校德育因此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傊,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本身雖不是德育,卻是學校德育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
4.懲罰與批評的關系?
答:教師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否定性評價時,可能同時予以懲罰。但批評與懲罰畢竟不是一回事。如果說批評是學校德育的一種基本手段,那么懲罰有時可能成為批評的輔助手段。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偶爾還會對學生實施懲罰。批評與懲罰相配合,可以起在抑制失范行為的作用?梢,批評對行為或態(tài)度的否定性評價,懲罰是伴隨這種評價的外部刺激,是批評的一種輔助手段。關于懲罰主要有3種學說,即報應論、懲戒論和改造論,它們分別適用定義懲罰的概念,為懲罰辯護,闡明實施懲罰的原則。
5何謂“道德可教”的行動性解釋與非行動性解釋?
答:在“教”的成功性意義上討論道德是否可教,也依然經(jīng)常受到“教”一詞意義含糊的影響。美國教育哲學家謝弗勒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成功之“教”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是訴諸學習者行為的行動性解釋,另一種是不訴諸學習者行為的非行動性解釋。人們對于成功地教某種事實性知識(如“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一般不作行動性解釋,只作非行動性解釋;而對于成功地教某種道德規(guī)范(如“欠債要還”),既可作行動性解釋,也可作非行動性解釋。持上兩種不同說法的人,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意見分歧。雙方都認為,通過教可以使學生知道欠債要還是一種道德要求,也可以使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不過學生在行為上可能違背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道德規(guī)范。對于這個事實,雙方的見解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方認為,學生已經(jīng)學會欠債要還的道理,只是沒有照辦而已,不能因此認為道德教學未成功;另一方則認為,學生不按學過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就足以證明他沒有學會欠債要還的道理,因此道德教學是失敗的。這種分歧,與其說是意見上分歧,不如說是對成功之“教”的解釋上的分歧。既然兩種解釋實質(zhì)上一致,而且均符合實際情況,那么,一以貫之地堅持其中任何一種解釋方式,都不會造成思想和行動上的混亂。唯一嚴重的問題是,中途轉(zhuǎn)換解釋方式,從“教”的一種用法改為另一種用法,混淆成功之“教”的行動性解釋與非行動性解釋 ,就可能危及教育理論和實踐
6.說服與壓服的區(qū)別?
答:說服強調(diào)以說理的方式使人心服,壓服則用權(quán)威、權(quán)力、暴力、專制、威脅、恐嚇、懲罰等強制性手段迫使人屈服,說服需要經(jīng)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壓服并非一無是處。用強制手段壓服,在對象的力量不足以反抗的情況下,一時可以奏效。但學生畢竟是迫于壓力而屈從的,內(nèi)心并未理解更未接受壓服者的要求,當壓力消減時,這種要求就不會有約束力。說服雖然需要較長的時間,效果卻比較牢靠。因為理由充分的要求,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內(nèi)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
7.學校懲罰的標準及其應該堅持倫理原則?
標準:它必須是學生違反規(guī)則的后果;必須對違反規(guī)則的學生有意施加某種痛苦或不快;必須由權(quán)威執(zhí)行。
原則:必須按正當?shù)某绦驅(qū)嵤┨幜P;必須結(jié)合改造和教育實施懲罰;懲罰必須針對學生的道德過失;必須以恰當?shù)姆绞綉土P學生。
8.試述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理論?
前習俗水平,分為兩個階段:以懲罰與服從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為定向;習俗水平: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為定向;以法律與秩序為定向;后習俗水平:以法定的社會契約為定向,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
9.表揚與獎勵有什么關系?
答:表揚是教師對學生品行的一種肯定性評價,而獎賞通常是伴隨這種評價的外部刺激,包括物質(zhì)獎賞和精神獎賞。如果說表揚是學校德育的一種基本手段,那么獎賞就是表揚的輔助手段。 獎賞時常與表揚相伴隨,兩者配合可以強化受嘉獎的行為或態(tài)度。但是表揚和獎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表揚是對行為或態(tài)度的肯定性評價,獎賞是伴隨這種評價的外部強化物,因此獎賞是表揚的一種輔助手段。表揚只要實事求是就可以多用,獎賞卻不能濫用。研究表明,使用大量外部獎賞作為教育手段,反而會減少活動的吸引力;如能給學生提供剛能激發(fā)其進行學習的獎賞,便會增加其對學習的內(nèi)在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獎賞運用的“由小致多效應” ,同樣經(jīng)常發(fā)生在道德教育領域。對學生的獎賞,以恰好能夠引起合符要求的態(tài)度或行為為度。
10.簡述“教育”的道德標準。
答:教育的道德標準包括:1、教育必須包括善意的意圖或道德目的。2、教育必須包含有價值的內(nèi)容或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3、教育必須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這三個標準分別屬于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式。根據(jù)這些標準可以把德育、課程和教學分別歸入教育目的范疇、教育內(nèi)容范疇、教育方式范疇。就是說,德育代表的是教育的道德目標。
五、評論分析題(20分,每題10分,共2題)
1.評論下列言論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使學生改變態(tài)度,按要求行事,有三種辦法:以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力服人,系權(quán)宜之計,不得已而為之;以理服人,才是上策;以德服人,則是上上策。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孟子·公孫丑上》)靠強力迫使學生屈從,這種服從是表面的、短暫的,不是心服。怎么才能使學生心服?以理服人?恐v道理說服人,自然強于壓服。然而言辭的力量并非萬能,漂亮話并不總能服人!叭恃,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道德言論固然重要,但仁德的行為所贏得的聲譽(“仁聲”)則會不脛而走,深入人心。不依靠言辭,也不仰仗武力,而憑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學生,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其教育效果牢固而持久。
2.2004年6月,山西省運城市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十條禁忌語》,十條禁忌語具體內(nèi)容如下:⑴就是你拉我們班的后腿;⑵你再這樣,就把你家長叫來;
、俏医踢@么多年書,還沒見過你這樣笨的;⑷你把這道題再給我寫……遍;
、蓜e人怎么都懂了,就你聽不懂;⑹你不愿意上課就滾出去;
⑺你怎么這么沒有教養(yǎng);⑻你真讓人失望,誰教你誰倒霉;
⑼我看你一輩子就這樣了;⑽你給我站起來。
試從德育角度分析這十條禁忌語。這道題:
(1)首先從語言角度來分析:A. 這十條禁忌語的特點B. 語言作為教師對學生教育活動的最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道德語言。德育滲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2)其次從榜樣角度來分析:教師自身的言行可以成為學生榜樣,于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
希望您能從這兩個角度來思考仔細分析這道分析題。
1、上面的十條禁忌語沒有考慮到方式方法,也沒有從道德教育的層面出發(fā),而是直截了當?shù)恼Z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和帶來的后果。
2、教師教育學生適當?shù)挠谜Z核心是道德語言可以借助心理學、生理學、醫(yī)學、社會學、文化學等術(shù)語來教育學生,但如果不是恰當?shù)幕蛑苯亓水數(shù)恼f法就不能向?qū)W生明確提出發(fā)展的要求和方向,不能有力地鼓舞、指導和幫助學生受教育者在道德上不斷完善,最終不能實現(xiàn)教育的道德目的。教師只有借助道德語言,才能理解和把握教育實踐的道德情境和道德屬性,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而上面的十條禁忌語正是沒有考慮到方式方法,并不能讓學生受到教育,相反可能會帶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因為教師具有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老師的言行無論是好是壞都可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學生通過觀察和模仿教師在一定情境中的行為及其結(jié)果,無需直接的強化,往往就會習得似的行為。這些對于學生都存在消極的因素,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也背離了教師的職責:傳道、授業(yè)、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