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1.D 2.C 3.B 4.A 5.D
6.A 7.D 8.C 9.B 10.C
二、11.(1)屈原 (2)墨子 (3)楚辭 (4)《春秋》
三、12.①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②孔子注意“因材施教”。③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④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13.孔子、老子。
14.主張“兼愛”、“非攻”。
四、1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薄ⅰ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16.屈原有熱愛祖國的崇高思想、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和為理想獻身的精神,并創(chuàng)作了《離騷》等不朽的詩篇,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思想和文化遺產,所以人民要紀念他。
17.要求:敘事應條理清楚、簡明扼要。(略)
18.提示:兩人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小明只看到孔子所教學生的數(shù)量,小紅只計較孔子門下高徒出了多少,不免以偏概全,有失片面。(只要言之成理,允許發(fā)表不同意見,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
19.戰(zhàn)國時期涌現(xiàn)出眾多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大師,他們以博大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tài),著書立說,坦白自己的主張和政治抱負,四處游說、講學,以求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們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光彩奪目的一頁。時至今日,后人仍可以跨越時空從他們那兒汲取智慧。這一時期學派眾多,故稱百家爭鳴。“百”不是確數(shù),意味派別多。
20.大成殿、文廟、夫子廟。
21.提示:孔子教育我們要不斷總結和向別人學習好的學習方法,要具有老老實實和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才能學有所成。
五、22.提示:春秋:儒家“仁”、“愛”、“和為貴”;戰(zhàn)國:墨子“兼愛”、“非攻”,孫子“不戰(zhàn)以屈人之兵為上上策”;漢朝:和親;唐朝:和同為一家?梢哉f中國古代的和平思想和事例均可以用“和為貴”三字涵蓋!昂蜑橘F”是中國和平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書信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體現(xiàn)“勸和”的姿態(tài),能真摯表達和平的愿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