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2分)
(2)民主、科學(2分)
(3)“東方紅一號”(“東方紅1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或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2分)
(4)袁隆平(1分)
(5)洋務運動,明治維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改革開放等。(任舉三例,得3分)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依據材料中的“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可以知道,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準確識記。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頭號工業(yè)強國。
第(2)問,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運動中,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其中“民主”一詞的英文首字母是“D”,所以又被稱為“德先生”;“科學”一詞的英文首字母是“C”,被稱為“賽先生”。
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科學技術成就的準確理解與認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70年4月,“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繼蘇聯(lián)、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標志著我國從此躋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國行列。
第(4)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科學技術成就的準確認識,1980年雜交水稻栽培技術成為中國轉讓給美國的第一項農業(yè)科技專利。為該專利做出重大貢獻的“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他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
第(5)問,主要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圍繞材料的主旨分析歸納。本題主講科學技術的成就,事實證明,按照李大釗的觀點,東西文化、技術必須加強交流,并且要時時交流。例子有:洋務運動,明治維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改革開放等。
考點: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科學技術的成就(一)•“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蒸汽時代”的到來•火車的誕生
35.
(1)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②第二次科技革命;③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2)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
(3)①“863”計劃;②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③科教興國戰(zhàn)略。
(4)科學技術是構建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
【解析】
試題分析:
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準確識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分析圖片,獲取有效信息。依據已學知識可知, 圖一中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它的動力裝置來自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動力機的發(fā)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掠奪原料和擴大海外市場,他們對中國發(fā)動了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導致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準確識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分析圖片,獲取有效信息。依據已學知識可知, 圖三原子彈的制作運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并進一步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
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科技成就的準確識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分析圖片,獲取有效信息。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為緊跟世界高新技術發(fā)展步伐,根據圖三科學家的建議,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制定了“ 863”計劃;我國在實施這一計劃期間,航空領域取得的成就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進入90年代黨和政府又實施了科教興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第(4)問,主要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圍繞材料的主旨分析歸納。通過對第一和第三問中中國的變化可以知道,第一問中中國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的原因除了主要是制度落后外,還有就是科技落后;自從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863”計劃提出后,我國科技成就突飛猛進,直接帶動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由此可以看出科學技術與國家綜合實力之間的關系是科學技術是構建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
考點: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中英《南京條約》;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科學技術的成就(一)•“兩彈一星”•科學技術的成就(二)•863計劃•改革發(fā)展中的教育•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人類邁入“電氣時代”•“電氣時代”的到來•第一 次世界大戰(zhàn)•空前的災難;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下冊•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