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3分)(2014•漳州)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
A. 氮氣 B. 氧氣 C. 稀有氣體 D. 二氧化碳
考點: 空氣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體積分數(shù).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根據(jù)空氣中各成分及體積分數(shù)來回答本題,并能靈活運用它們解釋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
解答: 解:空氣中各成分及體積分數(shù)為: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氣和雜質:0.03%.
故選:A.
點評: 熟記空氣中各成分及體積分數(shù),知道空氣中的主要氣體,哪種氣體最多,哪種氣體最少.
2.(3分)(2014•漳州) 下列物質屬于單質的是( )
A. 氧化鐵 B. 氫氣 C. 稀硫酸 D. 硫酸銅
考點: 單質和化合物的判別.
專題: 物質的分類.
分析: 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解答: 解:A、氧化鐵中含有兩種元素,屬于化合物,故A錯;
B、氫氣是由氫元素組成,屬于單質,故B正確;
C、稀硫酸中含有硫酸和水,屬于混合物,故C錯;
D、硫酸銅由三種元素組成,屬于化合物,故D錯.
故選B.
點評: 應抓住概念的要點來判斷物質的類別,了解常見物質的組成.
3.( 3分)(2014•漳州)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是( )
A. 粉塵 B. 一氧化碳 C. 甲烷 D. 二氧化硫
考點: 酸雨的產生、危害及防治.
專題: 化學與環(huán)境保護.
分析: 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據(jù)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A、粉塵不是形成酸雨的物質,故選項錯誤.
B、一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氣體,故選項錯誤.
C、甲烷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故選項錯誤.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能形成酸雨,故選項正確.
答案:D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酸雨是工業(yè)發(fā)展出現(xiàn)的副產物,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4.(3分)(2014•漳州)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 B. C. D.
考點: 氧氣的檢驗和驗滿;液體藥品的取用;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儀器的裝配或連接.
專題: 常見儀器及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據(jù)氧氣驗滿的方法分析;
B、根據(jù)液體取用需要注意事項進行判斷;
C、根據(jù)液體加熱需要注意事項進行判斷;
D、根據(jù)儀器的連接方法分析;
解答: 解:A、氧氣驗滿時應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在集氣瓶口,故本選項錯誤;
B、傾倒液體時,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在試驗臺上.故本選項操作錯誤;
C、給試管內液體加熱時,試管內液體的體積已經超過試管體積的三分之一.故本選項操作錯誤;
D、連接膠皮管和玻璃管時,應先用水將玻璃管潤濕,故本選項操作正確.
故選D
點評: 熟悉常見儀器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
5.(3分)(2014•漳州)我國自主開發(fā)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長三丙”,其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采用的燃料是液態(tài)氫,助燃劑是液態(tài)氧,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在相同條件下氫氣密度比空氣大 B. 液態(tài)氫燃燒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
C. 氧氣可以支持燃燒 D. 氫氣變成液態(tài)氫是物理變化
考點: 氫氣的化學性質與燃燒實驗;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氫氣的物理性質.
專題: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A、根據(jù)氫氣在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解答;
B、根據(jù)液氫燃燒生成物是水,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解答;
C、根據(jù)氧氣是助燃劑,可以支持燃燒解答;
D、根據(jù)氫氣變?yōu)橐簹渲皇菭顟B(tài)變,無新物質生成解答.
解答: 解:
A、氫氣在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故錯;
B、液氫燃燒生成物是水,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故對;
C、氧氣是助燃劑,可以支持燃燒,故對;
D、氫氣變?yōu)橐簹渲皇菭顟B(tài)變,無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對.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屬于識記知識的鞏固.
6.(3分)(2014•漳州)生活中一些物質的近似pH值如下,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物質 醋酸 蘋果汁 牙膏 爐具清潔劑
p H 2.5 3.1 8.5 12.4
A. 牙膏顯堿性 B. 胃酸過多的人少吃蘋果
C. 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D. 上述物質酸性最強的是爐具清潔劑
考點: 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
專題: 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當溶液的pH等于7時,呈中性.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當溶液的pH小于7時,呈酸性.石蕊試液遇酸性溶液變紅,遇堿性溶液變藍,遇中性溶液不變色.
解答: 解:
A、牙膏的pH=8,大于7,顯堿性,故對;
B、蘋果的pH=3.1,小于7,顯酸性,胃酸過多的人不應多吃蘋果,故對;
C、醋酸的pH小于7,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故對;
D、爐具清潔劑的pH=12.4,大于7,顯堿性,故錯.
答案:D.
點評: 解答本題要掌握溶液的酸堿性和溶液pH大小之間的關系,然后再根據(jù)具體物質的水溶液的酸堿性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7.(3分)(2014•漳州)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 “鹵面”制作時,加入氯化鈉當調味劑
B. 大脖子病是人體缺乏鐵元素引起的
C. 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D. 水受熱膨脹是由于水分子間的距離變大
考點: 氯化鈉與粗鹽提純;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利用分子與原子的性質分析和解決問題;人體的元素組成與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專題: 物質的微觀構成與物質的宏觀組成;溶液、濁液與溶解度;常見的鹽 化學肥料;化學與生活.
分析: A、根據(jù)食鹽有咸味分析;
B、根據(jù)碘元素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分析;
C、根據(jù)物質的溶解性規(guī)律分析;
D、根據(jù)分子間有間隔的特性分析.
解答: 解:A、由于食鹽有咸味,“鹵面”制作時,加入氯化鈉當調味劑.故A說法合理;
B、大脖子病是人體缺乏碘元素引起的.故B說法不合理;
C、大部分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說法合理;
D、分子間有間隔,水受熱膨脹是由于水分子間的距離變大.故D說法合理.
故選B.
點評: 本題所考查的知識屬于課本的基礎知識,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是解答本類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