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包頭)閱讀下文,完成1-4題。
筷子春秋
、傥覀兊淖嫦群螘r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xué)者贊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的代表。
、诳曜釉谙惹貢r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抖Y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是“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
③“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guān),因“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多數(shù)“快兒”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雖明代已經(jīng)有人稱“箸”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僅收錄了“箸”而并未收錄“筷”。
、堋抖Y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后的食器發(fā)展為“匕”,曲柄淺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fā)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
、堇碚撋,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yīng)是熟食燙手。先民發(fā)明鉆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后,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xiàn)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蘅曜与m是餐具,卻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學(xué)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guān)節(jié)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
、呖曜硬贿^是小小餐具,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志。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談到筷子時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zhì)”。
(作者李陽波,選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guān)“筷子”的知識?
、佟翱曜印币辉~的由來和演變。②對“筷子”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點撥: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是“筷子”,前三段介紹了“筷子”一詞的由來和演變;第④⑤段介紹了對“筷子”起源的推測,熟食燙手,就用樹枝;第⑥段介紹了筷子使用靈活,具有健身作用;第⑦段介紹了筷子的意義,是文明進步的標志。
2.第④段畫線部分采用了哪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僮鞅容^。②通過“箸”和“匕”(或“匙”)作比較,來說明“箸”的使用更方便夾菜。
3.第⑤段加點的“理論上”能否刪去?結(jié)合文意說明理由。
不能刪去,因為文中對“箸”誕生的說明僅是合理推測,并非實證。
4.文中寫筷子作為餐具有哪些優(yōu)勢?
①使用方便靈活。②可以使就餐方式更文明。
點撥:本題考查分析說明對象的特點的能力。本文的說明對象是筷子,筷子突出的特點就是使用靈活,具有健身效果,使進餐更加文明。
(二)(2016·成都)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題。
猴年說猴
、賹τ谄胀癖姸裕行┤艘簧嘉幢匾娺^真正的猴,但對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國,猴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谥袊藢锏南矏塾蓙硪丫谩N挥诒本┢焦染嘟窳咔昵暗囊惶幮率鲿r代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頭部如猴形,下身似蟬狀,被考證為人類早期的辟邪飾物。據(jù)史料記載,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養(yǎng)猴、戲猴的習(xí)俗。同時,猴在中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稱為“申猴”。
、酆餅槭裁磿艿饺藗?nèi)绱说南矏勰?一是猴有“封侯”之兆!昂铩迸c“侯”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國人的傳統(tǒng)期盼。在民間吉祥圖案上,這樣的“期盼”隨處可見:一只猴攀在掛有一枚封印的楓樹上,表達“封侯掛印”的寄托;兩只猴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只大猴背著一只小猴,就有了“輩輩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覺察、預(yù)防馬疾,是馬的守護神。猴被稱為“避馬瘟”即由此而來。婦孺皆知的《西游記》里,孫悟空就曾經(jīng)當(dāng)過“弼馬溫”。直到今天,中國云貴高原上,當(dāng)馬幫長途販運時,也常攜帶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來,中國人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方式表達對猴的喜愛。文學(xué)中有猴,影視中有猴,民間雜耍中有猴,工藝作品中也有猴,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猴的形象滿足了人們對猴的喜愛心理。吳承恩筆下的美猴王——孫悟空,成了正義美好的化身。《西游記》被拍成電視劇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視作品。民間盛行的猴戲,作為漢族古老的表演藝術(shù)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擔(dān)水、猴走索、猴爬竿、猴開箱戴面具等節(jié)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愛。在各類工藝品中,藝人們利用猴的天然屬性,結(jié)合人們對猴的認識,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極具個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護娃猴”、南陽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萦纱丝梢,在民眾的意識里,猴從來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動物,而是一只文化靈物。猴的形象已經(jīng)植根于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民間文化之中了。
(選文有刪改)
1.圍繞“中國人對猴的喜愛”,文章介紹了哪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①中國人對猴的喜愛由來已久;②猴受到人們喜愛的原因;③中國人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方式表達對猴的喜愛。
2.舉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說明方法,第④段畫線處的四個例子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第④段用四個例子,真實具體地說明了“中國人用多種多樣的藝術(shù)方式表達對猴的喜愛”,四個例子又分別以“文學(xué)中有猴”“影視中有猴”“民間雜耍中有猴”“工業(yè)作品中也有猴”四個方面進行具體說明。
3.文章題目是“猴年說猴”,卻沒有介紹有關(guān)猴的種類、猴的生活習(xí)性等內(nèi)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這部分內(nèi)容,是否恰當(dāng)?請談?wù)勀愕挠^點和理由。
不恰當(dāng)。因為文章圍繞“中國人對猴的喜愛”進行說明,談的是文化中的“猴”,有關(guān)猴的種類、猴的生活習(xí)性等內(nèi)容屬于自然中的“猴”,放在這里不恰當(dāng)。
(三)(2016·宜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
菊饌之流變
賈祖璋
、傥覈跃杖腽(zhuàn,飯食)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4世紀,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下的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谇,魏國人鐘會有賦,稱菊花是神仙之食。晉人傅玄,亦有賦稱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國的菊饌,最早是生嚼,所謂“無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焙髞恚震偟呐胫品椒ú胖饾u豐富起來。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記有三種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按簛砣~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鹽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莖黃色菊英,以甘草湯少許焯過,候粟飯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齡”。
、苊鞔咤サ摹蹲裆斯{》中,亦記有菊花的油煎法和涼拌法。油煎法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頭采來……以甘草水和山藥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睕霭璺椋骸胺裁绮蓙硐磧,滾湯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變?nèi)缟矣执嗄鄄粻,更多風(fēng)味。”《遵生八箋》中還介紹了菊花餅的制法:“黃甘菊去蒂,搗去汁,白糖和勻,印餅!
、菸覈尘兆钣忻麣獾牡胤,是廣東中山市。該地歷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會”,相傳此俗源于南宋!熬栈〞钡膬(nèi)容是賞菊和餐菊。據(jù)聶鳳喬先生記中山市的“菊花會”盛況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帶露的清新菊花瓣,隨采隨用,以求其鮮。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與菊花魚。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將菊瓣加糖煮成糊狀曬干成末,再用豬肉條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漿內(nèi)煮熟,最后每塊肉外面再滾上新鮮帶露的菊花瓣!熬栈~”的制法是:魚肉制成丸,將菊瓣滾拌在魚丸上,入滾湯汆。
⑦金色的秋天,既可欣賞多姿的菊花,又可品嘗美味的菜饌,真可謂其樂無窮。
(節(jié)選自《賈祖璋科普創(chuàng)作選集》)
1.閱讀②③自然段,簡要說說菊饌的藥用價值有哪些?
通神,清心,明目,延齡(長壽)。
2.菊花餅的制法為:“黃甘菊去蒂,搗去汁,白糖和勻,印餅!闭垎栕詈笠坏拦ば虻摹坝★灐笔鞘裁匆馑?
用固定的模具壓制菊花餅的過程。
3.請在下邊卡片的橫線處設(shè)計一個恰當(dāng)?shù)膯栴}。
問:我國有關(guān)以菊入饌的最早記載出自哪里?
答:出自屈原的《離騷》。
問:林洪的《山家清供》主要介紹了哪三種食菊的方法?
答:油煎、煮食和作羹。
問:文中介紹的菊饌名食有哪些?
答:菊花餅,菊花肉,菊花魚。
問:本文的段落層次是什么結(jié)構(gòu)?
答:“分——總”結(jié)構(gòu)。
4.積累鏈接:請默寫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向往賞菊的詩句。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點撥:此題旨在考查學(xué)生對古詩文背誦的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