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上的荷載效應( 2 )。
(1)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
(2)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
(3)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
(4)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
12、( 3 )應驗算其穩(wěn)定性。
(1)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丙級的建筑物;
(2)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筑物;
(3)經常承受水平荷載作用的高層建筑
13、對軟弱下臥層的承載力特征值進行修正時,( 1 )。
(1)僅需作深度修正;(2)僅需作寬度修正;(3)需作寬度和深度修正;
(4)僅當基礎寬度大于3m時才需作寬度修正
14、當?shù)鼗芰臃秶鷥却嬖谲浫跸屡P層時,若要顯著減小柱下擴展基礎的沉降量,較可行的措施是( 4 )。
(1)增大基礎底面積;(2)減小基礎底面積;(3)增大基礎埋深;(4)減小基礎埋深
15、進行基礎截面設計時,必須滿足臺階寬高比要求的是( 4 )。
(1)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2)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3)柱下條形基礎;(4)無筋擴展基礎
16、對于框架結構,地基變形一般由( 2 )控制。
(1)沉降量(2)沉降差(3)傾斜(4)局部傾斜
17、對于砌體承重結構,地基變形一般由(4 )控制。
(1)沉降量(2)沉降差(3)傾斜(4)局部傾斜
18、對于高聳結構和高層建筑,地基變形一般由( 3 )控制。
(1)沉降量(2)沉降差(3)傾斜(4)局部傾斜
19、當?shù)鼗鶋嚎s層范圍內存在軟弱下臥層時,基礎底面尺寸宜( 4 )。
(1)按軟弱下臥層承載力特征值確定,這樣也就滿足了持力層承載力的要求;
(2)按軟弱下臥層承載力特征值確定后適當加大;
(3)按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確定后適當加大;
(4)按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選擇后,再對軟弱下臥層進行承載力驗算,必要時還要進行地基變形驗算。
20、下列措施中,( 4 )不屬于減輕不均勻沉降危害的措施。
(1)建筑物的體型應力求簡單;
(2)相鄰建筑物之間應有一定距離;
(3)設置沉降縫;
(4)設置伸縮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