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根據(jù)土的物理指標與承載力參數(shù)之間的經(jīng)驗關系,確定大直徑樁(D ≥800mm)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時, 其計算公式為( )?
(A)Q uk=uΣq sikli+q pkA p;(B)Q uk=λsuΣq sikli+λpq pkA p;
(C)Q uk=uΣψsiq siklsi+ψpq pk A p;(D)Q uk=uΣq sikli+ψpq pk Ap。
【12】承臺底面下長度為 12.5m 的預制樁截面為 350mm×350mm,打穿厚度 L1=5m 的淤泥質(zhì)土,
q sik=11kPa,進入硬可塑粘土的長度為 L 2=7.5m, q sik=80.0kPa,q pk=2900 kPa,γp=γs=γsp
=1.65。擬采用 3 根樁,該預制樁的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和基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各是多少?
(A)Q uk=1272kN,R =770kN;(B)Q uk=1480kN,R =816kN;
(C)Q uk=1728kN,R =790kN;(D)Q uk=1650kN,R =830kN。
【13】綜合確定一級建筑物樁基單樁豎向承載力標準值和基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必須采用什么方法?
(A)現(xiàn)場靜載荷試驗;(B)靜力觸探;(C)標準貫入;(D)經(jīng)驗參數(shù)。
【14】在某級荷載作用下,靜載荷試驗時出現(xiàn)什么情況時仍可繼續(xù)加載?
(A)樁的沉降量是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 5 倍;(B)沉降量超過 5mm;
(C)樁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且 24 小時尚未達到相對穩(wěn)定;(D)已達到單樁最大抗拔力或壓重平臺的最大重量時。
【15】根據(jù)土的物理指標與承載力參數(shù)之間的經(jīng)驗關系確定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時,應采用下列何式?
(A)Q uk=uΣliβif si+αq cA p; (B)Q uk=uΣq sikli+ q pkA p;
(C)Q uk=uΣψsiq siklsi+ψpq pA p; (D)Q uk=λsuΣq sikli+λpq pkA。
【16】根據(jù)室內(nèi)試驗結(jié)果確定,嵌巖樁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的計算公式為
Q uk=uΣζsiq sikli+uζsf rch r +ζpf rcAp
其中第一項中ζsi 的意義為( )?
(A)嵌巖段側(cè)阻力修正系數(shù);(B)嵌巖段端阻力修正系數(shù);
(C)覆蓋層第 i 層土的側(cè)阻力發(fā)揮系數(shù);(D)嵌巖段總極限側(cè)阻力。
【17】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的規(guī)定,樁身強度 Q≤Apfeψc,其中ψc 為樁的工作條件,該系數(shù)的取值于什么因素有關?
(A)樁周土性質(zhì);(B) 樁型及成樁工藝;(C) 樁端土性質(zhì);(D)樁的材料強度。
【18】某樁基工程靜載荷試驗,其 3 根樁的試樁 Q-s 曲線為陡降型,發(fā)生明顯陡降的起始點相對應的荷載分別為 810 kN、800 kN、760kN,問:
、 實測極限承載力平均值 Qum=( )kN
(A)800;(B)790;(C)805;(D)760。
⑵ 每根試樁的極限承載力與平均值的比α1、α2、α3=( )?
(A)0.962,1.013,1.025;(B)1.025,1.013, 0.962;
(C)1.013,1.025, 0.962;(D) 0.962,1.025,1.013。
⑶ αi 的標準差 Sn=( )
(A)0.3;(B)0.1;(C)0.03;(D)0.15。
、 根據(jù)以上結(jié)果確定的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折減系數(shù)λ=( )?
(A)0.99;(B)0.98;(C)0.97;(D)1.0。
、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 Q uk=( ) kN?
(A)790;(B)805;(C)782.1;(D)774.2。
【19】根據(jù)規(guī)范(JGJ94-94)規(guī)定,以下各項中哪一項仍應考慮承臺效應的條件?(A)端承樁;(B)承臺地面以下存在可液化土、濕陷性黃土、高靈敏度軟土、嵌固結(jié)土、新填土;
(C)樁穿越較厚的土層、進入相對較硬層;(D)可能出現(xiàn)震陷、降水、沉樁過程產(chǎn)生高孔隙水壓和地面隆起的地區(qū)。
【20】樁基進行軟弱下臥層驗算時,按整體沖剪破壞計算的條件是( )?
(A)樁距 Sd≤6d;
(B)Sd>6d;
(C)樁基下方持力層厚度 t <(Sa-d e)cosθ/2;
(D)σz+γzz ≤quγq。
【1】(A)【2】(D)【3】(A) 【4】(B)【5】(D)
【6】(A)【7】(A)【8】(B) 【9】(A)【10】(B)
【11】(C)【12】(A) 【13】(A) 【14】(B) 【15】(B)
【16】(C)【17】(B)
【18】 ⑴(B) ⑵(A)⑶(C) ⑷(D) ⑸(A)【19】(C)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