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螺旋體感染
【概述】
臨床特點
早期鉤端螺旋體敗血癥
中期各器官損害和功能障礙
后期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后發(fā)癥
重癥患者可發(fā)生肝、腎功能衰竭和肺彌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
寒熱身痛一身乏急性發(fā)熱、全身酸痛、明顯乏力
眼紅腿痛淋巴大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腓腸肌壓痛
【病原學】
1、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微嗜氧。菌體纖細,有12~18個螺旋,長約6~20μm,兩端有鉤。G-,鍍銀染色易見。能做活躍的旋轉式運動,具有較強的穿透力。鉤體由菌體、軸絲、外膜組成(電鏡)。
2、培養(yǎng):柯氏培養(yǎng)基(含兔血清),pH 7.2,28~30℃,有氧,生長速度緩慢。
3、動物接種:豚鼠。
4、抵抗力:弱在干燥及寒冷條件下易于死亡
對一般常用的消毒劑極為敏感,在pH 7.0~7.5水或濕土中可存活1~3個月
5、抗原結構復雜
6、常見的流行群:黃疸出血群(毒力最強,稻田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廣,雨水、洪水型)
犬群
流感傷寒群。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儲存宿主:鼠類(黑線姬鼠)、豬。
(二)傳播途徑
1、傳播方式:接觸傳播
2、侵入途徑:皮膚,尤其是破損的皮膚和黏膜
(三)人群易感性
1、普遍易感
2、持久的同型免疫,無交叉免疫
3、新人疫區(qū)人易感性高,且易發(fā)展為重型
(四)流行特征
【發(fā)病機制和病理解剖】
1、病變基礎:全身毛細血管感染中毒性損傷
2、病理損害基本特點:毛細血管損傷所致的嚴重功能紊亂
3、后發(fā)癥:變態(tài)反應
4、突出特點:機體器官功能障礙嚴重和組織形態(tài)變化輕微的不一致性。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7~12d。
(一)早期鉤體敗血癥期
寒熱身痛一身乏,眼紅腿痛淋巴大
(二)中期器官損傷期
1、流感傷寒型/感染中毒型/單純型
早期的繼續(xù),仍主要表現(xiàn)為寒熱身痛一身乏,眼紅腿痛淋巴大:
①發(fā)熱,39℃,稽留或馳張熱,頭痛
、诩⊥
、廴矸α
、芙Y膜充血,不伴有明顯畏光及分泌物
、蓦枘c肌疼痛,觸痛
、逌\表淋巴結腫大,觸痛
、哐释,軟腭出血,鼻出血,腹瀉,腹水,休克
2、黃疸出血型/ Weil’s disease
主要的嚴重類型。不可大劑量使用抗生素。
(1)輕型以輕度黃疸為主,無明顯出血傾向及腎功能損害,一般短期內痊愈恢復。
(2)嚴重可迅速因腎功能衰竭、肝衰竭、大出血而死亡。
(3)黃疸程度與預后并無直接關系,腎衰竭為主要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