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血液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
細目一:缺鐵性貧血—熟悉內(nèi)容
缺鐵性貧血與中醫(yī)“血勞”相似,可歸屬于“萎黃”、“黃胖”、“虛勞”等范疇。
一、西醫(yī)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一)病因
1.損失過多 慢性失血占缺鐵原因的首位。
2.需鐵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 生長期嬰幼兒、青少年和月經(jīng)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需鐵量增加。
3.鐵的吸收不良 游離鐵主要在十二指腸及小腸上1/4段黏膜吸收,吸收不良可導(dǎo)致缺鐵性貧血。
二、中醫(yī)病因病機
中醫(yī)學(xué)認為,本病的形成多由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jié),長期失血,勞倦過度,妊娠失養(yǎng),病久虛損,蟲積等引起脾胃虛弱,血少氣衰所致。缺鐵性貧血病位在脾胃,與肝、腎相關(guān)。脾胃虛弱,運化失常,蟲積及失血導(dǎo)致氣血生化不足,是本病發(fā)生的基本病機。本病多屬虛證,但也有虛實夾雜之證。
三、臨床表現(xiàn)
缺鐵性貧血多數(shù)起病緩慢,常見于4個月以上嬰兒、兒童及20~50歲生育期婦女,大多為經(jīng)產(chǎn)婦。
(一)貧血本身的表現(xiàn)
皮膚和黏膜蒼白,疲乏無力,頭暈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xiàn)眩暈或暈厥,活動后心悸、氣短,甚至心絞痛,心力衰竭。尚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的癥狀。
(二)組織缺鐵癥狀
1.精神和行為改變 疲乏、煩躁和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
2.消化道黏膜病變 口腔炎,舌炎,唇炎,胃酸分泌缺乏及萎縮性胃炎,常見食欲減退、腹脹、噯氣、便秘等。部分患者有異食癖,如嗜食泥土、石屑、生米、粉筆、冰塊等怪癖。
3.外胚葉組織病變 皮膚干燥,毛發(fā)干枯脫落,指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
四、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血象 男性血紅蛋白(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0%,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27pg。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大多正常。
2.骨髓象 紅細胞系增生活躍。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扇捐F消失,鐵粒幼紅細胞消失或減少(<15%)。骨髓鐵染色可反映體內(nèi)鐵貯存情況,是診斷缺鐵較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3.血清鐵、總鐵結(jié)合力及鐵蛋白 缺鐵性貧血時血清鐵濃度常<8.9μmol/L(50μg/dl),總鐵結(jié)合力>64.4μmol/L(360μg/dl),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15%。
4.紅細胞內(nèi)游離原卟啉(FEP)缺鐵性貧血時,紅細胞內(nèi)游離原卟啉濃度增高,>0.9μmol/L(50μg/dl)。
(一)診斷
1.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27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0%。
2.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
3.血清鐵濃度常<8.9μmol/L,總鐵結(jié)合力>64.4μmol/L。
4.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15%。
5.血清鐵蛋白<12μg/L。
6.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扇捐F消失,鐵粒幼紅細胞<15%。
7.紅細胞內(nèi)游離原卟啉(FEP)>0.9μmol/L。
8.鐵劑治療有效。
符合第1條和第2~8條中任何兩條以上者,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二)鑒別診斷
1.海洋性貧血 有家族史,網(wǎng)織紅細胞增高達5%以上,血清鐵蛋白及骨髓可染鐵均增多,血紅蛋白電泳異常,HbF及HbA2均升高,而缺鐵性貧血HbF正常,HbA2反而減少。
2.慢性炎癥性貧血 多為正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偶見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血清鐵和總鐵結(jié)合力均可減低,但血清鐵蛋白可正常或增多,骨髓幼粒細胞常有中毒性改變。
3.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是由于血紅素在幼紅細胞線粒體內(nèi)的合成發(fā)生障礙而引起的鐵失利用性貧血。較罕見,多見于中年和老年人;外周血片上可見雙型性貧血表現(xiàn)(有的紅細胞為正色素性,有的為低色素性);血清鐵增高,而總鐵結(jié)合力降低,鐵飽和度增高;骨髓鐵染色可見典型的環(huán)狀鐵粒幼細胞。
六、西醫(yī)治療
(一)病因治療
防治寄生蟲病,驅(qū)除鉤蟲;積極治療慢性失血;積極治療慢性胃腸疾病;改變偏食習慣;嬰幼兒及時添加輔食;對生長期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宜給予含鐵較多的食物。
(二)鐵劑治療
1.口服鐵劑 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方法。
(1)硫酸亞鐵片 療效較好,安全,且價格低廉,但有胃腸道副作用。
(2)力蜚能膠囊 為多糖鐵復(fù)合物,其效果與硫酸亞鐵片相當。
(3)富馬酸亞鐵片 含鐵量較高,奏效較快。
口服鐵劑要先從小劑量開始,漸達足量。進餐時或飯后吞服,可減少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胃腸道不良反應(yīng)。口服鐵劑有效者3~4天后網(wǎng)織紅細胞開始升高,1周后血紅蛋白開始上升,一般2個月可恢復(fù)正常。貧血糾正后仍需繼續(xù)治療3~6個月以補充體內(nèi)應(yīng)有的貯存鐵。
2.注射鐵劑 只有當口服鐵劑消化道反應(yīng)嚴重,不能耐受者,口服鐵劑不能奏效者,需要迅速糾正缺鐵者等情況下才使用注射鐵劑?捎糜倚囚F或山梨醇枸櫞酸鐵。
(三)輔助治療
1.輸血或輸入紅細胞 僅適用于嚴重病例,血紅蛋白在30g/L以下,癥狀明顯者。
2.加用維生素E 缺鐵患者多伴有維生素E的缺乏,因此用鐵劑療效不顯著者,可加用維生素E。
3.適當補充高蛋白及含鐵豐富的飲食,促進康復(fù)。
七、中醫(yī)辨證論治
1.脾胃虛弱證
證候:面色萎黃,口唇色淡,爪甲無澤,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惡心嘔吐, 舌質(zhì)淡,苔薄膩,脈細弱。
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合當歸補血湯加減。
◆至于婦人經(jīng)期、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頭痛,取其益氣養(yǎng)血而退熱。瘡瘍潰后,久不愈合,用本方以補氣養(yǎng)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2.心脾兩虛證
證候: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頭暈?zāi)垦#?B>心悸失眠,少氣懶言,食欲不振, 毛發(fā)干脫,爪甲裂脆,舌淡胖,苔薄,脈濡細。
治法: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
方藥:歸脾湯或八珍湯加減。
3.脾腎陽虛證
證候: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神倦耳鳴, 唇甲淡白,或周身浮腫,甚則腹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男子陽痿, 女子經(jīng)閉,舌質(zhì)淡或有齒痕,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八珍湯合無比山藥丸加減。
4.蟲積證
證候:面色萎黃少華,腹脹,善食易饑,惡心嘔吐,或有便溏,嗜食生米、泥土、茶葉等,神疲肢軟,氣短頭暈,舌質(zhì)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殺蟲消積,補益氣血。
方藥:化蟲丸合八珍湯加減。
細目二:再生障礙性貧血----了解內(nèi)容
再障與中醫(yī)的“髓勞”相似,可歸屬于“虛勞”、“血虛”、“血證”等范疇。
一、西醫(yī)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一)病因
1.藥物因素 與劑量有關(guān)的各種抗腫瘤藥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氮芥類、白消安、環(huán)磷酰胺、柔紅霉素等,抗甲狀腺藥如甲基硫脲嘧啶等,與劑量關(guān)系不大的氯霉素、解熱鎮(zhèn)痛藥如保泰松,其次是磺胺藥、有機砷及抗癲癇藥。
2.化學(xué)毒物 苯及其衍生物,如殺蟲劑、農(nóng)藥、染發(fā)劑等。
3.電離輻射 放射性核素、X線、γ射線或中子射線。
4.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
5.免疫因素 胸腺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可繼發(fā)再障。
6.其他因素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與再障關(guān)系相當密切。
(二)發(fā)病機制
1.造血干細胞減少或有缺陷。
2.骨髓造血微環(huán)境缺陷。
3.免疫機制異常。
二、中醫(yī)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再障的發(fā)生主要因先天不足,七情妄動,外感六淫,飲食不節(jié),邪毒外侵,或大病久病之后,傷及臟腑氣血,元氣虧損,精血虛少,氣血生化不足而致。本病多為虛證,也可見虛中夾實。陰陽虛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病變部位在骨髓,發(fā)病臟腑為心、肝、脾、腎,腎為根本。
三、臨床表現(xiàn)
再障主要表現(xiàn)為貧血、感染和出血。貧血多呈進行性 ;出血以皮膚黏膜多見,嚴重者有內(nèi)臟出血;容易感染,引起發(fā)熱?砂殡S有頭暈,乏力,心悸,氣短,食欲減退,出虛汗,低熱等。體檢時均有貧血面容,瞼結(jié)膜、甲床及黏膜蒼白,皮膚可見出血點及紫癜。貧血重者,可有心率加快,心尖部可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一般無肝脾腫大。按病程經(jīng)過分為急性與慢性兩型。
1.急性型再障(重型再障Ⅰ型) 起病急,進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發(fā)熱為首發(fā)主要表現(xiàn)。
2.慢性型再障 起病和進展緩慢,以貧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xiàn)。
四、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血象 多呈全血細胞減少, 急性型血紅蛋白可低于20~30g/L,網(wǎng)織紅細胞<0.5%,絕對值<15×109/L;白細胞數(shù)(1.0~2.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淋巴細胞>60%;血小板常低于20×109/L。慢性型血紅蛋白30~50g/L,網(wǎng)織紅細胞大于1%,但絕對值均低于正常;白細胞數(shù)(2.0~3.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109/L,淋巴細胞50%~60%;血小板(20~50)×109/L。
2.骨髓象 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慢性型由于造血組織呈“向心性萎縮”及灶性增生,不同部位的骨髓象常不一致。骨髓小粒鏡檢非造血細胞和脂肪細胞增多,一般在60%以上。
3.骨髓活檢 再障病人作骨髓穿刺不易獲得骨髓成分,而骨髓活檢對估計增生情況優(yōu)于骨髓涂片,可提高診斷正確性。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全血細胞減少,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
2.一般無脾腫大。
3.骨髓檢查顯示至少一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如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應(yīng)明顯減少),骨髓小粒成分中應(yīng)見非造血細胞增多(有條件者應(yīng)作骨髓活檢等檢查)。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難治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5.一般抗貧血藥物治療無效。
病程中的病情惡化,臨床表現(xiàn)、血象及骨髓象與急性再障相同,則稱為重型再障Ⅱ型(SAA-Ⅱ)。
(二)鑒別診斷
注意與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及低增生性白血病等相鑒別。
六、西醫(yī)治療
(一)一般治療
防止患者與任何對骨髓造血有毒性的物質(zhì)接觸;禁用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藥物;注意休息,避免過勞;防止交叉感染,注意皮膚及口腔衛(wèi)生。
(二)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包括控制感染、止血、輸血。嚴重貧血血紅蛋白<60g/L患者,可輸入濃集紅細胞。
(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藥物
1.雄激素 為治療再障的首選藥物。 丙酸睪酮:每次50~100mg,每日1次,肌注;司坦唑醇(康力龍):每次2~4mg,每日3次,口服。
2.免疫調(diào)節(jié)劑 左旋咪唑治療再障有效。
3.免疫抑制劑 抗胸腺球蛋白和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環(huán)孢素A、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4.骨髓移植(BMT) 為治療造血干細胞缺陷引起急性再障的最佳方法,且能根治。
5.臍血輸注 可作為造血干細胞的來源代替骨髓移植。
七、中醫(yī)辨證論治
1.腎陰虛證
證候:面色蒼白,唇甲色淡,心悸乏力,顴紅盜汗,手足心熱,口渴思飲,腰膝酸軟,出血明顯,便結(jié),舌質(zhì)淡,舌苔薄,或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補腎,益氣養(yǎng)血。
方藥:左歸丸合當歸補血湯加減。
2.腎陽虧虛證
證候:形寒肢冷,氣短懶言,面色蒼白,唇甲色淡,大便稀溏,面浮肢腫,出血不明顯,舌體胖嫩,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腎助陽,益氣養(yǎng)血。
方藥:右歸丸合當歸補血湯加減。
3.腎陰陽兩虛證
證候: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頭暈心悸,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齒鼻衄血或紫斑,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滋陰助陽,益氣補血。
方藥:左歸丸、右歸丸合當歸補血湯加減。
4.腎虛血瘀證
證候:心悸氣短,周身乏力,面色晦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皮膚紫斑,肌膚甲錯,脅痛,出血不明顯,舌質(zhì)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細或澀。
治法:補腎活血。
方藥:六味地黃丸或腎氣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5.氣血兩虛證
證候:面白無華,唇淡,頭暈心悸,氣短乏力,動則為甚,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
6.熱毒壅盛證
證候:壯熱,口渴,咽痛,鼻衄,齒衄,皮下紫癜、瘀斑,心悸,舌紅而干,苔黃,脈洪數(shù)。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養(yǎng)陰。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