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全身性外科感染
膿毒癥: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癥反應。
菌血癥:屬于膿毒癥一種,在血培養(yǎng)中檢出病原菌者。
病因
嚴重創(chuàng)傷后及化膿性感染: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彌漫性腹膜炎等。
靜脈導管感染
3.腸源性感染:應激及嚴重損傷者,產生內源性感染。
致病菌
G-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菌、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嗜麥芽窄色單胞菌;產生內毒素,引起三低:低血壓、低WBC、低溫,多發(fā)生休克。
G+球菌金葡菌:體內轉移性膿腫,局部感染、休克;表皮葡萄球菌:醫(yī)用導管感染;腸球菌:可來自腸內。
無芽孢厭氧菌常合并需氧菌感染;易形成膿腫、膿液并有糞臭樣惡臭。常見擬桿菌、梭狀桿菌、厭氧葡萄球菌、厭氧鏈球菌。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新型隱球菌;屬于條件性感染。在內臟形成肉芽腫、壞死灶;曲霉菌、毛霉菌具有嗜血管性,易造成栓塞梗死。
★臨床表現與診斷
驟起寒戰(zhàn)。高熱>40°或低溫<35°,進展迅速;頭昏頭痛、惡心嘔吐、面色蒼白或潮紅、冷汗、神志淡漠或煩躁、瞻望、昏迷。
HR加快,脈搏細速,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嚴重者有皮下瘀斑。
WBC升高,嚴重者也可降低,并有核中毒;肝腎功不良,酸中毒,氮質血癥等;細菌培養(yǎng)陽性,包括厭氧菌、真菌。
可具有原發(fā)灶,并呈化膿性感染;休克癥狀;DIC表現;血液、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陽性。
治療
原發(fā)灶處理:徹底清除異物,消滅死腔,膿腫引流,解除痙攣梗阻。清理留置導管。
應用抗菌藥物;3.支持療法;4.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