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萎不長 |
1.胎萎不長的定義 |
★ |
2.病因病機 |
★ | |
3.辨證論治 |
★★★ |
胎萎不長的定義
妊娠4~5個月后,孕婦腹形與宮體增大明顯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而生長遲緩者,稱為“胎萎不長”。亦可稱為“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長”。
病因病機
本病的主要機理是氣血不足以榮養(yǎng)其胎,而致胎兒生長遲緩。主要病因有氣血虛弱、脾腎不足、血寒宮冷。
辨證論治
本病辨證以虛證為多。本病的治療原則,當求因治本,去其所病,重在補脾腎、益氣血,使其精血充足,則胎有所養(yǎng)。
1.氣血虛弱證
主要證候:妊娠4~5個月后,腹形和宮體增大明顯小于妊娠月份,胎兒存活,面色萎黃或?白,身體羸弱,頭暈心悸,少氣懶言;舌質淡嫩,苔少,脈稍滑細弱無力。
治法:補氣益血養(yǎng)胎。
方藥:胎元飲。
2.脾腎不足證
主要證候:妊娠腹形明顯小于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腰膝酸軟,納少便溏,或形寒畏冷,手足不溫;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補益脾腎,養(yǎng)胎長胎。
方藥:壽胎丸合四君子湯。
3.血寒宮冷證
主要證候:妊娠腹形明顯小于妊娠月份,胎兒存活,形寒怕冷,腰腹冷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滑。
治法:溫腎扶陽,養(yǎng)血育胎。
方藥:長胎白術散加巴戟天、艾葉。
子 滿
子滿 |
1.子滿的定義 |
★ |
2.病因病機 |
★★ | |
3.辨證論治 |
★★ |
子滿的定義
妊娠5~6月后出現腹大異常,胸膈滿悶,甚則遍身俱腫,喘息不得臥者,稱“子滿”,又稱“胎水腫滿”。
病因病機
子滿多由脾胃虛弱,土不制水,水漬胞中所致,或因胎元缺陷,發(fā)展為畸胎。
辨證論治
本病為本虛標實證,治宜標本兼顧,本著治病與安胎并舉的治則,健脾消水而不傷胎。
主要證候:妊娠中期后,腹部增大異常,胸膈滿悶,呼吸短促,神疲體倦,四肢不溫,小便短少,甚則喘不得臥;舌淡胖,苔白,脈沉滑無力。
治法:健脾利水,養(yǎng)血安胎。
方藥:鯉魚湯加黃芪、桑白皮或當歸芍藥散。
子 腫
子腫 |
1.子腫的定義 |
★★ |
2.子氣、皺腳、脆腳的定義 |
★★ | |
3.病因病機 |
★★ | |
4.辨證論治 |
★★★ |
子腫的定義
子腫又稱“妊娠腫脹”,其主癥是妊娠中晚期,孕婦出現肢體面目腫脹者稱“子腫”。
子氣、皺腳、脆腳的含義
1.子氣 自膝至足腫,小水長者。
2.皺腳 兩腳腫而膚厚者。
3.脆腳 兩腳腫而皮薄者。
病因病機
此病多發(fā)生在妊娠5~6月以后,此時胎體逐步長大,升降之機為之不利,若臟器本虛,胎礙臟腑,因孕重虛。因此,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或氣滯濕停為妊娠腫脹的主要發(fā)病機理,脾腎兩臟功能失常往往互相影響,或相繼出現。
辨證論治
妊娠腫脹的治療應本著治病與安胎并舉的原則,以運化水濕為主,適當加入養(yǎng)血安胎之品,慎用溫燥寒涼、峻下、滑利之品,擇用皮類利水藥,以免傷胎。
1.脾虛證
主要證候:妊娠數月,面目四肢浮腫,或遍及全身,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面色黃白無華,神疲氣短懶言,口淡而膩,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小便短小,大便溏薄;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潤或膩,脈緩滑。
治法:健脾利水。
方藥:白術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湯。
2.腎虛證
主要證候:妊娠數月,面浮肢腫,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酸乏力,下肢逆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治法:補腎溫陽,化氣利水。
方藥:真武湯或腎氣丸。
3.氣滯證
主要證候:妊娠3~4月后,肢體腫脹,始于兩足,漸延于腿,皮色不變,隨按隨起,胸悶脅脹,頭暈脹痛;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行滯,除濕消腫。
方藥:天仙藤散或正氣天香散。
孕6個月,腳腫漸及于腿,皮色不變,按之即起,頭暈胸悶,舌苔薄膩脈弦滑。應屬 | |
|
【正確答案】E |
子 暈
子暈 |
1.子暈的定義 |
★★ |
2.病因病機 |
★★ | |
3.辨證論治 |
★★★ | |
4.預防與調護 |
★ |
子暈的定義
子暈又稱“妊娠眩暈”,是指妊娠期出現以頭暈目眩,狀若眩冒為主癥,甚或眩暈欲厥,稱“子暈”。子暈有輕重之分,若發(fā)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屬重證,往往伴有視物模糊、惡心欲吐頭痛等,多為子癇先兆。
病因病機
本病發(fā)生的主要機理是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或痰濁上擾。臟氣本虛,孕后精血下注養(yǎng)胎,陰分必虧,陰不潛陽,肝陽化火生風;或妊娠中期后,胎體漸大,影響氣機升降,氣郁犯脾,脾虛濕聚,化為痰濁,肝陽夾痰濁上擾清竅。陰虛肝旺、脾虛肝旺屬子暈重證,尤應預防子癇的發(fā)生。
辨證論治
1.陰虛肝旺證
主要證候:妊娠中后期,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耳鳴失眠,心中煩悶,顏面潮紅,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或絳,少苔,脈弦數。
治法:育陰潛陽。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石決明、龜甲、鉤藤、白蒺藜、天麻。
2.脾虛肝旺證
主要證候:妊娠中晚期,頭暈頭重目眩,胸悶心煩,嘔逆泛惡,面浮肢腫,倦怠嗜睡;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健脾化濕,平肝潛陽。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鉤藤、丹參、蔓荊子。
3.氣血虛弱證
主要證候:妊娠后期頭暈目眩,眼前發(fā)黑,心悸健忘,少寐多夢,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弱。
治法:調補氣血。
方藥:八珍湯加首烏、鉤藤、石決明。
子 癇
子癇 |
1.子癇的定義 |
★ |
2.子癇的診斷 |
★★ | |
3.急癥處理原則 |
★★ |
子癇的定義
子癇又稱“子冒”、“妊娠癇證”,其主癥是妊娠晚期或臨產前及新產后,突然發(fā)生眩暈倒仆,昏不知人,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全身強直,須臾醒,醒復發(fā),甚至昏迷不醒者,稱為“子癇”。
子癇的診斷
1.病史 孕前可有或無高血壓史、腎病史、糖尿病史、家族高血壓病史;雙胎、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葡萄胎病史;子癇病史等。
2.臨床表現 妊娠后期,或正值分娩時,或分娩后,忽然眩暈倒仆,昏不知人,兩目上視,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須臾醒,醒復發(fā),甚或昏迷不醒;蛘咴谙日鬃影B的基礎上出現抽搐昏迷癥狀為子癇。
3.檢查 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可有或無高血壓史,妊娠20周后血壓升高到18.7/12.0kPa(140/90mmHg),或較基礎血壓升高4.0kPa(30/15mmHg),伴蛋白尿、水腫即可診斷為子癇前期。
急癥處理原則
一經確診,立即住院治療,積極處理。治療原則為解痙、降壓、鎮(zhèn)靜、合理擴容,必要時利尿、適時中止妊娠,中西醫(yī)配合搶救。
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小便淋痛 |
1.妊娠小便淋痛的定義 |
★ |
2.病因病機 |
★★ | |
3.辨證論治 |
★★★ |
妊娠小便淋痛的定義
妊娠期間出現尿頻、尿急、淋瀝澀痛等癥,稱“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難”,俗稱“子淋”,類似于西醫(yī)的妊娠合并泌尿系感染。
病因病機
病因總因于熱,機理是熱灼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其熱有虛實之分,虛者陰虛內熱;實者心火亢盛,濕熱下注。
辨證論治
本病治療上均以清潤為主,不宜過于苦寒通利,以免重耗陰液,損傷胎元。
1.陰虛津虧證
主要證候:妊娠期間,小便頻數,淋瀝澀痛,量少色淡黃,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大便干結,顴赤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滑而數。
治法:滋陰清熱,潤燥通淋。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車前子。
2.心火偏亢證
主要證候:妊娠期間,小便頻數,尿短赤,艱澀刺痛,面赤心煩,渴喜冷飲,甚者口舌生瘡;舌紅欠潤,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潤燥通淋。
方藥:導赤散加玄參、麥冬。
3.濕熱下注證
主要證候:妊娠期間,突感尿頻、尿急、尿痛,尿意不盡,欲解不能,小便短赤,小腹墜脹,胸悶食少,帶下黃稠量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潤燥通淋。
方藥:加味五苓散。
某女,孕5個月,尿少色深黃,艱澀而痛,面赤心煩,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滑數。治療方劑是 | |
|
【正確答案】D |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小便不通 |
1.妊娠小便不通的定義 |
★★ |
2.病因病機 |
★★ | |
3.辨證論治 |
★★★ |
妊娠小便不通的定義
妊娠期間,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脹急疼痛,心煩不得臥,稱“妊娠小便不通”,古稱“轉胞”或“胞轉”。以妊娠晚期7~8個月時較為多見。
病因病機
妊娠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胎氣下墜,壓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溺不得出。屬本虛標實證,臨床有腎虛、氣虛之分。
辨證論治
本病以小便不通為主,但其實質是腎虛或氣虛。治療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以補氣升提助膀胱氣化為主,不可妄投通利之品,以免影響胎元。
1.腎虛證
主要證候:妊娠小便頻數不暢,繼則閉而不通,小腹脹滿而痛,坐臥不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薄潤,脈沉滑無力均為腎虛之象。
治法:溫腎補陽,化氣行水。
方藥:腎氣丸去丹皮、附子,加巴戟天、菟絲子。
2.氣虛證
主要證候:妊娠期間,小便不通,或頻數量少,小腹脹急疼痛,坐臥不安,面色白,神疲倦怠,頭重眩暈;舌淡,苔薄白,脈虛緩滑。治法:補中益氣,導溺舉胎。
方藥:益氣導溺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