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細目一:急性腎小球腎炎
西 醫(yī):
一、西醫(yī)病因病理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急性腎炎病因以鏈球菌感染最為常見 ,絕大多數(shù)急性腎炎與β溶血性鏈球菌A組 感染有關。
(二)病理
光鏡下基本病理改變?yōu)閺浡悦氀荞燃跋的^(qū)細胞增生及白細胞浸潤。嚴重者形成新月體 。
二、臨床表現(xiàn)
大多數(shù)患者有前驅感染史(潛伏期),常以呼吸道及皮膚感染為主。1~2周后出現(xiàn)臨床癥狀。
1.水腫: 典型表現(xiàn)為晨起眼瞼水腫或伴有下肢輕度可凹性水腫 。
2.血尿: 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血尿。30%~40%為肉眼血尿。
3.高血壓: 見于80%左右的病例,多為輕中度高血壓 ,(130~140)/(90~100)mmHg。
4.全身癥狀: 患者常表現(xiàn)為疲乏、腰痛、厭食、惡心、嘔吐、頭暈、嗜睡等。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尿液檢查:血尿及輕、中度蛋白尿 。
2.血液檢查:輕度貧血 。感染未愈時,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血沉增快 。
3.免疫學檢查 起病初期血清補體C 3 及總補體(CH 50 )活性下降,8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此對診斷本病意義很大 。
4.腎功能撿查 腎功能呈一過性受損,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表現(xiàn)為輕度氮質血癥,多于1~2周后隨著利尿后尿量漸增腎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5.腎穿刺活檢 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炎,以腎小球中內皮及系膜細胞增生為主,早期可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浸潤。免疫病理檢查可見IgG及C3沉積于系膜區(qū)與毛細血管壁,電鏡下可見上皮下駝峰狀電子致密物沉積 。
四、診斷
1.起病較急,病情輕重不一。
2.血尿,蛋白尿,可有管型,常有高血壓及水鈉潴留癥狀。有時有短暫的氮質血癥。
3.部分病例有急性鏈球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多在感染后1~4周發(fā)病。
五、西醫(yī)治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不宜應用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藥物 ,治療以休息和對癥治療為主。
(一)一般治療
1.休息
2.飲食 低鹽及富含維生素的飲食,適量地攝入蛋白。
(二)治療感染灶
應用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霉素 ,80萬~120萬單位肌注,每天2次,連用10~14天(過敏者選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 )。
(三)對癥治療
1.利尿
2.透析治療 少數(shù)患者發(fā)生急性腎衰竭應及時給予透析治療以幫助患者度過急性期。
中 醫(yī):
本病與中醫(yī)學中的“皮水”相似,可歸屬于“水腫”、“尿血”等范疇。
一、中醫(yī)病因病機
主要原因為風邪外襲,肺失通調;熱毒內歸,濕熱蘊結;水濕浸潰,脾氣受困等。
本病初期以標實邪盛為主,以水腫為突出表現(xiàn),病變主要在肺脾兩臟 ;
恢復期則虛實夾雜,病變主要在脾腎兩臟 ;
病久則正虛邪戀,水濕內聚,郁久化熱,灼傷脈絡,耗損腎陰。
二、中醫(yī)辨證論治
(一)急性期
1.風寒束肺,風水相搏證
證候:惡寒發(fā)熱,且惡寒較重,咳嗽氣短,面部浮腫,或有全身水腫 ,皮色光澤,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浮緊或沉細。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行水。
方藥:麻黃湯合五苓散加減。
2.風熱犯肺,水邪內停證
證候:發(fā)熱而不惡寒,或熱重寒輕,咽喉疼痛,口干口渴,頭面浮腫 ,尿少色赤,舌質紅,苔薄黃,脈象浮數(shù)或細數(shù)。
治法:散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藥:越婢加術湯加減。
3.熱毒內歸,濕熱蘊結證
證候:皮膚瘡毒未愈,或有的瘡瘍已結痂,面部或全身水腫 ,口干口苦,尿少色赤,甚則血尿,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象滑數(shù)或細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4.脾腎虧虛,水氣泛溢證
證候;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身重,脘痞腹脹,胃納欠佳,腰酸尿少 ,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滲濕,通陽利水。
方藥:五皮飲合五苓散加減。
5.肺腎不足,水濕停滯證
證候:疲倦乏力,下肢水腫,腰酸尿少,咽部暗紅 ,或低熱,舌偏紅,苔少,脈細或細數(shù)。
治法:益氣扶正,利水消腫。
方藥:防己黃芪湯加減。
(二)恢復期
1.脾氣虛弱證
證候:倦怠乏力,胃納呆滯,面色萎黃 ,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2.肺腎氣陰兩虛證
證候:低熱咽干,咳嗽痰少,神倦頭暈,腰膝酸軟,手足心熱 ,舌尖紅;苔薄少,脈細或細數(shù)。
治法:補肺腎,益氣陰。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
【習題】
【A1型題】
1.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發(fā)病機制是
A.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的炎癥反應
B.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應
C.細菌直接感染腎臟
D.病毒直接破壞腎臟
E.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中毒反應
2.急性腎小球腎炎的最常見病因
A.肺炎球菌感染
B.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C.肺炎克雷白桿菌感染
D.流感嗜血桿菌感染
E.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3.急性腎炎的臨床特征是
A.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癥,高膽固醇血癥,明顯浮腫
B.血尿,水腫,高血壓,程度不等的腎功能損害
C.高血壓,大量蛋白尿
D.血尿,低白蛋白血癥
E.血尿,大量蛋白尿
【A2型題】
4.患者初起惡寒發(fā)熱,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經治療好轉后l天出現(xiàn)晨起眼瞼浮腫,午后則下肢輕度水腫。舌苔薄白,脈浮緊。實驗室檢查:尿常規(guī)示蛋白(+),鏡檢紅細胞(+),白細胞0~7 個/HP。
其診斷是
A.急性腎盂腎炎
B.慢性腎小球腎炎
C.急性腎小球腎炎
D.急進型腎炎
E.慢性腎功能不全
細目二:慢性腎小球腎炎
西 醫(yī):
一、西醫(yī)病因病理
(一)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15%~20%慢性腎炎由急性腎炎發(fā)展而來,其他細菌及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 均可引起慢性腎炎。
(二)病理
慢性腎炎病理改變是雙腎一致性的腎小球改變 。
常見的病理類型有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包括IgA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膜性腎病及局灶性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
二、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腎炎可發(fā)于任何年齡,但以中青年為主,男性多見 。慢性腎炎多數(shù)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病程較長。其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但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其基本臨床表現(xiàn),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 。早期患者可有疲倦乏力、腰部酸痛、食欲不振等,多數(shù)患者有水腫,一般不嚴重,有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有的無明顯臨床癥狀。病情時輕時重,遷延難愈,漸進性發(fā)展為慢性腎衰竭。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尿液檢查 多為輕度尿異常,尿蛋白一般在1~3g/d,尿沉渣可見顆粒管型和透明管型。
2.腎功能檢查 正;蜉p度損傷,出現(xiàn)腎功能不全時,主要表現(xiàn)為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
3.血常規(guī):腎功能受損時,常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晚期尤為明顯。
4.腎穿刺活檢:對決定診斷、確定病理類型、擬定治療方案判斷預后有重要價值。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尿化驗異常(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
2.水腫、高血壓病史1年以上。
3.晚期可有腎功能減退、貧血、電解質紊亂等情況的出現(xiàn)。
(二)鑒別診斷
1.原發(fā)性高血壓腎損害 多見于中老年患者,高血壓病在先,繼而出現(xiàn)蛋白尿 ,鏡下可見少量紅細胞及管型,腎小管功能損害(尿濃縮功能減退,夜尿增多)早于腎小球功能損害 ,常伴有高血壓的心腦并發(fā)癥。
2.慢性腎盂腎炎 慢性腎盂腎炎多見于女性患者,常有反復尿路感染的病史,多次尿沉渣或尿細菌培養(yǎng)陽性,腎功能損害以腎小管為主 。
3.Alport綜合征(遺傳性腎炎) Alport綜合征常起病于青少年(多在10歲以前),患者有腎(血尿、輕至中度蛋白尿及進行性腎功能損害)、眼(球形晶狀體等)、耳(神經性耳聾)異常,并有陽性家族史(多為性連鎖顯性遺傳)。
4.繼發(fā)性腎病 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繼發(fā)性腎病均可表現(xiàn)為水腫、蛋白尿等癥狀,與慢性腎炎表現(xiàn)類似。但繼發(fā)性腎病通常均存在原發(fā)性疾病的臨床特征 (如狼瘡性腎炎多見于女性,常有發(fā)熱、關節(jié)痛、皮疹、抗核抗體陽性等;紫癜性腎炎常有皮膚紫癜、關節(jié)痛、腹痛等癥狀;糖尿病腎病則有長期糖尿病病史,血糖升高)腎臟組織病理檢查有助于鑒別。
五、西醫(yī)治療
1.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入量 低蛋白及低磷飲食。
2.控制高血壓 治療原則:力爭把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即蛋白尿≥1g/d,血壓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蛋白尿<1g/d,血壓控制可放寬到130/80mmHg以下。 選擇具有延緩腎功能惡化,保護腎功能的降血壓藥物。有鈉水潴留容量依賴性高血壓患者可選用噻嗪類利尿藥。對腎素依賴性高血壓應首選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3.應用血小板解聚藥 如雙嘧達莫(300~400mg/d)、阿司匹林(40~80mg/d),對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有一定的降尿蛋白作用。
4.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藥物
5.避免對腎有害的因素 勞累、感染、妊娠和應用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均可能引起腎損傷,導致腎功能下降或進一步惡化,應盡量予以避免。
中 醫(yī):
本病與中醫(yī)學的“石水”相似,可歸屬于“水腫”、“虛勞”、“腰痛”、“尿血”等范疇。
一、醫(yī)病因病機
慢性腎炎主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勞倦太甚、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等引起肺、脾、腎 虛損,氣血陰陽不足所致。又常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而發(fā)病。
本病病位在腎 ,其病理基礎在于臟腑的虛損。常見有肺腎氣虛、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和氣陰兩虛,但常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而發(fā)病。由此內外互因,以致氣血運行失常,三焦水道受阻,繼而形成瘀血、濕熱、水濕、濕濁等內生之邪,其內生之邪(尤其是濕熱和瘀血)又成為重要的致病因素,損及臟腑。
二、中醫(yī)辨證論治
(一)本證
1.脾腎氣虛證
證候: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或浮腫,納呆或脘脹,大便溏薄,尿頻或夜尿多 ,舌質淡,舌有齒痕,苔薄白,脈細。
治法:補氣健脾益腎。
方藥:異功散加味。
2.肺腎氣虛證
證候:顏面浮腫或肢體腫脹,疲倦乏力,少語懶言,自汗出,易感冒,腰脊酸痛 ,面色萎黃,舌淡,苔白潤,脈細弱。
治法:補益肺腎。
方藥:玉屏風散合金匱腎氣丸加減。
3.脾腎陽虛證
證候:全身浮腫,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神疲,納少,便溏,遺精,陽痿,早泄,或月經失調 ,舌嫩淡胖,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丸或濟生腎氣丸加減。
4.肝腎陰虛證
證候:目睛干澀或視物模糊,頭暈耳鳴,五心煩熱或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腰脊酸痛,遺精,或月經失調 ,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
5.氣陰兩虛證
證候:面色無華,少氣乏力,或易感冒 ,午后低熱,或手足心熱,腰酸痛,或見浮腫,口干咽燥或咽部暗紅,咽痛,舌質紅,少苔,脈細或弱。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
(二)標證
1.水濕證
證候:顏面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或白膩,脈細或沉細 。
治法:利水消腫。
方藥: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
2.濕熱證:
證候:面浮肢腫,身熱汗出,口干不欲飲,胸脘痞悶,腹部脹滿,納食不香 ,尿黃短少,便溏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三仁湯加減。
3.血瘀證
證候: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膚甲錯,肢體麻木,舌色紫暗或有瘀斑,脈象細澀 。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4.濕濁證
證候:納呆,惡心或嘔吐,口中黏膩,脘脹或腹脹,身重困倦,浮腫尿少,精神萎靡,舌苔膩,脈沉細或沉緩 。
治法:健脾化濕泄?jié)帷?/P>
方藥:胃苓湯加減。
【習題】
1.患者,男,50歲。反復浮腫,尿血3年,經常感冒。癥見面色無華,少氣乏力,午后低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檢查:血壓140/95 mmHg,尿蛋白(++)、定量3g/24小時,內生肌酐清除率48%,血尿素氮10 mmol/L。除對癥治療外,還應加
A.參芪地黃湯
B.六味地黃湯
C.右歸丸
D.左歸飲
E.大補元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