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兒科診法概要(兒科特征性診法、囟門、指紋)
兒科古稱“啞科”錢乙謂之“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故兒科診法尤其重視望診。
第一節(jié) 望診
分總體望診(望神色、望形態(tài))分部望診(審苗竅、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紋)。
(一)望神色
指望精神狀態(tài)和面部氣色。
1、 五色主病
Ø 面色白,多為寒證、虛證。面白浮腫為陽虛水泛,常見于陰水;面色慘白、四肢厥冷多為滑泄吐利,陽氣暴脫,可見于脫證;面白少華,唇色淡白多為血虛;面色晃白多為陽氣不足。
Ø 面色紅,多為熱證。面紅耳赤、咽痛、脈浮為風(fēng)熱外感;午后顴紅潮熱、口唇紅赤為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兩側(cè)顴紅如妝、面白肢厥、冷汗淋漓為虛陽上越,是陽氣欲脫的危重癥候。新生兒面色白里透紅為正常膚色。
Ø 面色黃多為脾虛或有濕濁。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為脾胃功能失常,常見于疳證;面黃無華、臍中陣痛、夜間磨牙多為腸寄生蟲;面色黃而鮮明,為濕熱內(nèi)蘊(yùn)之陽黃;面目黃而灰暗,為寒濕阻滯之陰黃;出生后不久出現(xiàn)的黃疸為苔黃,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Ø 面色青多為寒證、痛證、瘀證、驚癇。面色白中帶青、表情愁苦皺眉,多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見于驚風(fēng)和癲癇發(fā)作;面青唇紫,呼吸急促為肺氣閉塞,氣血瘀阻。
Ø 面色黑,多為寒證、痛證、瘀證、水飲證。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為陰寒里證;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嘔吐可為藥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為腎氣衰竭,不論新病久病,皆屬危重。若小兒色黑紅潤澤,體壯無病,是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xiàn)。
2、 五臟配五色
《小兒藥證直訣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頜為腎。”
(二)望形態(tài)
1、望形體
頭方發(fā)稀,囟門寬大,當(dāng)閉不閉,可見于五遲證;前囟及眼窩凹陷,皮膚干燥,可見與嬰幼兒泄瀉陰傷液脫;胸廓高聳如雞胸,可見于佝僂病、哮喘病;肌肉松弛,皮色萎黃,多見于厭食、偏食、反復(fù)感冒;腹部膨大,肢體瘦弱,發(fā)稀,額上有青筋顯現(xiàn),多屬疳積;毛發(fā)枯黃,或發(fā)豎稀疏,或容易脫落,均為氣血需虧的表現(xiàn)。
3、 望動態(tài)
小兒喜俯臥者,為乳食內(nèi)積;喜倦臥者,多為寒證腹痛;頸項強(qiáng)直,手指開合,四肢拘急抽搐,角弓反張,為驚風(fēng);若翻滾不安,呼叫哭吵,兩手捧腹,多為盤腸氣痛所致;端坐喘促,痰鳴哮吼,多為哮喘;咳逆鼻煽,脅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為肺炎喘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