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小兒造血系統(tǒng)疾病
1、造血特點
胚胎期造血:首先在卵黃囊→肝→骨髓
出生2~5周后骨髓成為唯一的造血場所。
出生后造血:出要是骨髓造血。
1周歲內所有骨髓均為紅骨髓,全部參與造血。
骨髓外造血: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血象特點:占優(yōu)勢細胞
中性粒細胞 4~6天 淋巴細胞 4~6歲 中性粒細胞
2、生理性貧血 生后2~3個月時,紅細胞數(shù)降至3.0×1012/L,血紅蛋白降至100g/L,出現(xiàn)輕度貧血,稱生理性貧血。呈自限性過程,3個月后,紅細胞生成素增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又緩慢增加。
3、小兒貧血指標 新生兒 Hb145g/L
1-4個月 Hb90g/L
4~6個月 Hb100g/L
貧血分度 正常下限~90 g/L為輕度 90~60 g/L為中度
60~30g/L為重度 30 g/L為極重度
1、 缺鐵性貧血
病因:6個月以后嬰兒單純母乳喂養(yǎng)易發(fā)生鐵攝入量不足
4個月內很少發(fā)病從母體獲得足夠的貯存鐵
臨床表現(xiàn) 皮膚黏膜逐漸蒼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明顯。乏力,頭暈、眼前發(fā)黑,耳鳴。
髓外造血表現(xiàn):肝、脾腫大
異食癖,如喜食泥土、墻皮、煤渣
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于同齡兒
實驗室檢查 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血涂片: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小細胞為主,中央淡染區(qū)擴大
血清鐵蛋白↓,紅細胞游離原卟啉↑,血清鐵↓
注:血清鐵蛋白(SF):反應體內貯鐵情況。
游離原卟啉正常與鐵結合,缺鐵時游離原卟啉升高,
由于鐵缺乏,故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飽和度↓
診斷 早期診斷缺鐵性貧血最靈敏指標血清鐵蛋白降低
鐵劑治療有效有助于確診
預防 早產兒、低體重兒自2月左右給予鐵劑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