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走黃與內(nèi)陷病機的主要區(qū)別是
A.正氣盛衰
B.邪毒盛衰
C.毒入血分或氣分
D.內(nèi)攻臟或腑
E.邪氣外感或內(nèi)生
22.鎖喉癰初起宜選用
A.仙方活命飲
B.普濟消毒飲
C.銀翹解毒丸
D.五味消毒飲
E.黃連解毒湯
23.下列哪項不是瘰疬的臨床特點
A.病程緩慢
B.初起結(jié)核如豆
C.皮色不變
D.潰后膿水清稀
E.灼熱疼痛
24.瘰疬潰破后瘡口的特點是
A.呈巖穴狀
B.呈穿鑿形
C.邊緣削直
D.呈潛行空腔
E.中深邊淺形
25.有頭疽切開時常用切口
A.順皮紋切口
B.弧形切口
C.縱行
D.橫形
E.“十”字形
26.蛇頭疔最常用的驗膿法
A.穿刺法
B.觸按法
C.B超
D.透光法
E.點壓法
27.顏面疔瘡忌內(nèi)服發(fā)散藥的原因是
A.無外感邪毒
B.邪毒深在肌肉
C.芳香走竄,易使疔毒走散
D.邪發(fā)于臟腑
E.正氣內(nèi)虛
28.頭面部丹毒首選
A.銀翹散
B.黃連解毒湯
C.普濟消毒飲
D.仙方活命飲
E.五味消毒飲
29.發(fā)生走黃的主要原因是
A.火毒熾盛
B.瘀血停滯
C.正氣不足
D.正氣虧虛,外感邪毒
E.飲食不節(jié),濕火內(nèi)生
30.顏面疔瘡的早期臨床特征是
A.瘡形如粟,腫勢局限,頂高根軟
B.瘡形如粟,疼癢相兼,腫勢彌漫
C.瘡頂凹陷,紅熱灼痛,腫勢彌漫
D.瘡形如粟,根深堅硬,如釘丁之狀
E.瘡形不高,腫勢散漫
31.屬于癤病的是
A.有頭癤
B.無頭癤
C.螻蛄癤
D.坐板瘡
E.暑癤
32.辨別瘡瘍陰證陽證的主要依據(jù),錯誤的是
A.患部皮膚顏色是否發(fā)
B.腫勢高突或下陷
C.局部膚溫灼熱與否
D.病發(fā)于皮膚還是筋骨
E.膿液有無
33.關(guān)于瘰疬初期臨床表現(xiàn)的描述哪項是錯誤的
A.頸部兩側(cè)結(jié)塊如豆
B.皮色正常
C.質(zhì)地堅實、推之能動
D.全身高熱不退
E.不熱不痛
34.最易引起小腿丹毒的是
A.足部挫傷
B.脫疽
C.足癬糜爛
D.足部疔瘡
E.下肢靜脈曲張
35.以下情況中,不屬透托法適應證的是
A.色赤
B.作膿
C.焮痛
D.發(fā)熱
E.腫勢平塌
36.將顏面部疔瘡定名為疔的醫(yī)家及著作是
A.華佗《中藏經(jīng)》
B.張機《傷寒論》
C.陳實功《外科正宗》
D.汪機《外科理例》
E.齊德之《外科精義》
37.有頭疽初起癥狀多見
A.粟粒樣膿頭
B.蜂窩狀膿頭
C.腫硬如釘丁之狀
D.漫腫無頭
E.光軟無頭
38.附骨疽病人多見于
A.嬰兒
B.兒童
C.少年
D.青年
E.老年
39.疔的最早記載見于
A.《靈樞?癰疽》
B.《素問?生氣通天論》
C.《中藏經(jīng)》
D.《外科正宗》
E.《劉涓子鬼遺方》
40.新生兒丹毒稱
A.赤游丹
B.抱頭火丹
C.流火
D.阿發(fā)丹毒
E.腿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