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單元 平肝息風藥
概論
凡以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為主要作用,主治肝陽上亢、頭目眩暈,或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病癥的藥物,稱平肝息風藥。如:石決明、珍珠母、代赭石、牛黃、鉤藤、地龍等。此類藥物皆入肝經,多為介類、昆蟲等動物藥及礦物藥,具有平肝潛陽、息風止痙及鎮(zhèn)靜安神等作用。 平肝息風藥可分為以平肝潛陽為主要作用的平抑肝陽藥和以息肝風、止痙抽搐為主要作用的息風止痙要兩類。但由于肝風內動以肝陽化風為多見,且息風止痙藥為兼具平肝潛陽的作用,兩類藥物;ハ嗯浜蠎。
平肝熄風藥是指具有平肝潛陽、平息肝風功效的藥物。主要用于治療肝陽上亢及肝風內動等證。肝陽上亢多因肝腎陰虛,陰不能制陽所致。多呈現(xiàn)頭目眩暈、頭痛、耳鳴、心煩。常見于高血壓病。所謂“動風”是指在病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抽搐、震顫、頭暈眼花等一類具有“動搖”特點的癥狀。此等表現(xiàn)主要為肝經病變的征象。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已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記載。所以一般稱為肝風。為了區(qū)別于外感風邪所致的外風證,常將肝風歸屬內風,稱為肝風內動。
“肝風”:
1、熱極生風是溫熱病時高熱所至,表現(xiàn)為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多見于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其
他急性傳染病之高熱驚厥。
2、肝陽上擾,虛風內動。由肝陽上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而來,除見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外,甚或卒然跌
撲、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舌強、半身不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及其后遺癥,可見上述臨床表現(xiàn)。此外,
癲癇、神經官能征、美尼爾氏征、破傷風等疾病,亦可見到肝風內動的現(xiàn)象。
肝陽上亢的治療原則是平肝潛陽,常用鉤藤、天麻、地龍等以平肝,用石決明、生牡蠣等以潛陽。亦宜加
用滋肝腎之陰的藥如熟地、枸杞、麥冬等。肝風內動治以平肝息風,常用羚羊角、鉤藤、天麻、地龍、全蝎、蜈蚣等。
藥理作用
平肝熄風藥中的平肝潛陽藥,大多數(shù)有鎮(zhèn)靜、降壓、利尿作用。其降壓作用表現(xiàn)緩慢而持久。部分藥對組織胺有拮抗作用,還有抗過敏作用。個別藥的水煎劑有強心作用,對實驗性心血管機能不足有治療作用。熄風止痙藥普遍有抗驚厥作用,其中蜈蚣的抗驚厥作用最強。部分藥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tǒng)、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加速巴比妥作用的發(fā)揮及乙醚麻醉的速度,個別藥有催眠作用。此外,蜈蚣、水蛭注射液對肝癌的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地龍有溶血作用,蝎毒可使吸呼麻痹。平肝熄風藥廣泛用于高血壓腦病、美尼爾氏綜合征、腦動脈硬化所引起的眩暈,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所引起的高熱、神昏、驚厥、虛風內動、抽搐及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癲癇、破傷風、肝豆狀核變性、震顫性麻痹引起的驚厥抽搐、腦血管意外,面神經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等病的治療。
配伍用藥
平肝熄風藥須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配伍用藥。
因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當配滋補肝陰藥;
因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陽偏亢,當配滋補腎陰之品,以滋水涵木。
驚風抽搐之證,屬熱極生風,當配清熱泄火藥;
因肝血不足、血不濡筋的虛風內動,當配養(yǎng)血柔筋之品;
如系脾虛慢驚,當配健脾藥;
風痰上擾而致驚癇者,當配化痰開竅藥;
面部中風而口眼歪斜者,當配化痰通絡藥;
對破傷風角弓反張者,除重用熄風止痙藥外,還當配疏散外風、化痰鎮(zhèn)靜之品;
對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應視其病因的不同和病程的長短以及正氣的虛實,配以活血化瘀、補益氣血之品
本類藥物性能各有不同,應區(qū)別使用。如其中有些藥物藥性寒涼,脾虛慢驚病患,則非所宜;而另有一些
藥物又偏溫燥,血虛傷陰者又宜慎用。
注意事項
1、平肝息風藥,應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正確選用。
2、肝陽上亢有兼正不同,肝風內動有病因各異,故應用平肝息風藥每須進行適當配伍。
3、平肝息風藥性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偏于寒涼者,脾虛慢驚則非所宜;性偏溫燥者,血虛傷陰者當宜慎用。
4、平肝息風中礦石類介貝類質堅沉重,用量應大,生用時并宜先煎。鉤藤有效成分易被高熱破壞,入湯劑則應
后下。羚羊角為貴重物品,一般入丸散服用。全蝎、蜈蚣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
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
本品為鮑科軟件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貝殼。
咸,微寒。入肝經。
功效: 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主治:(1)石決明功能平肝潛陽,用于陰虛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之癥,常與生牡蠣、生地、白芍等藥同用;如
肝陽實癥,有可與夏枯草、菊花、鉤藤等藥同用。因此,可見本品既可用于虛癥,也可用于實癥。
(2)石決明為治療目疾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石決明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常配桑葉、菊花等
同用;如肝腎陰虛、視物模糊等癥,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有養(yǎng)肝明目的功效。
【紫石英】
本品為一種含氟化鈣的礦石。
甘,溫。入心、肝經。
功效: 鎮(zhèn)心定驚,溫肺,暖宮。
主治:(1)本品鎮(zhèn)心安神而定驚,適用于心神不安、心悸怔忡及驚癇瘛瘲等癥,可配龍齒、牡蠣等藥同用。
(2)本品有溫肺下氣之功,可用于肺虛寒咳、痰多氣喘之癥;性溫暖宮,又用于女子胞宮虛寒不孕之癥
【珍珠母】
產珠貝類外殼。
咸、寒。歸肝、心經。
功效: 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清肝明目。
主治: 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癲狂驚癇,肝熱目赤,翳膜遮睛。
注:
胃寒者慎服。
【代赭石】
本品為赤鐵礦礦石。
苦,寒。入肝,心包經。
功效: 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
主治:(1)本品有重鎮(zhèn)降逆的功效,用治噯氣不舒、呃逆、嘔吐,常與旋覆花、半夏、生姜等藥配合應用。
(2)本品能除血熱而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常與芍藥、地黃等藥配合應用。
此外,又可取本品重鎮(zhèn)降逆的功效,用于氣逆喘息的癥候。虛喘可配合黨參、山茱萸、山藥等藥;實喘可配合蘇子等藥同用。
【白蒺藜】
本品為蒺藜科植物刺蒺藜的果實。
辛、苦,微溫。入肝經。
功效: 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主治:(1)白蒺藜具有平降肝陽的作用,臨床常與櫓豆衣、苦丁茶、菊花、生白芍等配伍治療肝陽上亢、頭目眩暈等癥。
(2)白蒺藜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結,對肝氣郁結所致的胸脅不舒、及乳閉不通等癥,常與橘葉、青皮、香附等配合應用。
(3)本品又有祛風明目之功,故對肝經風邪所致的目赤多淚,常與橘花、蔓荊子、決明子、青箱子等配合應用。對身體瘙癢,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常與荊芥、蟬衣等配合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