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天然免疫)是機體在發(fā)育過程中形成的,經遺傳而獲得。其作用并非針對某一種病原體,故稱非特異性免疫。
2、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細菌感染的來源
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指來自宿主體外細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帶菌者以及病畜和帶菌動物,均可向外環(huán)境排出病原菌。
(1)急性或慢性患者:系細菌顯性感染機體,有明顯臨床癥狀體征者。根據(jù)病程分為急性患者與慢性患者,一般≥6個月病程者,稱為慢性患者。
(2)帶菌者:細菌隱性感染者、潛伏期帶菌者以及病后慢性帶菌者,持續(xù)或間斷性向體外排菌,稱為帶菌狀態(tài),處于帶菌狀態(tài)的個體,稱為帶菌者。
(3)病獸和帶菌動物;人獸共患病的病原菌,如鼠疫耶爾森氏菌、炭疽芽孢(胞)桿菌、布魯氏菌,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等,均可由動物傳染給人。
2.內源性醫(yī)院感染的病原體主要是正常菌群,它們因毒力很弱或無毒,一般不引起健康人感染。但在其發(fā)生定位轉移、菌群失調或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的特定機會下,正常菌群即可成為機會致病菌而引起各種內源性感染。
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菌血癥:病原菌經局部組織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尚未大量繁殖和引起嚴重的臨床癥狀,稱作菌血癥。菌血癥多為一過性,常作為細菌感染的臨床早期,如傷寒病的第一次菌血癥。
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膿毒血癥:化膿性細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至宿主體內的其他組織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灶。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癥,常導致多發(fā)性肝膿腫、皮下膿腫等。
5、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病原菌侵入機體能否致病與細菌的毒力、侵入的數(shù)量及侵入的部位以及機體的免疫力密切相關。
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外毒素的化學成分:蛋白質,毒性作用強,對組織器官有選擇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臨床表現(xiàn)。
7、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體的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著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對人類無害,成為的菌群。人體各部位的正常菌群,離開原來的寄居場所,進入身體的其他部位,或當機體有損傷和抵抗力降低時,原來為正常菌群的細菌也可引起疾病,因此稱這些細菌為條件致病菌或機會致病菌。
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正常菌群的生物學意義在于:①生物拮抗作用,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②營養(yǎng)作用,參與宿主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物質的代謝及合成維生素;③免疫作用,促進宿主免疫器官的發(fā)育成熟,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④抗腫瘤作用;⑤抗衰老作用。
9、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可將醫(yī)院感染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體感染、衣原體感染及原蟲感染等,其中細菌感染最常見。
10、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醫(yī)院感染的傳播過程包括3個環(huán)節(jié),即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