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炎癥
炎癥:具有血管系統(tǒng)的活體組織對局部各種形式的損傷的防御性反應,它包括在損傷部位的血管、神經(jīng)、體液和細胞的反應。
炎癥的原因
(一)物理性因子
(二)化學性因子1.外源性 2.內源性
(三)生物性因子:包括各種病原微生物導致的組織損傷,是最重要的炎癥原因。
(四)壞死組織缺氧、代謝障礙等引起的組織損傷也是炎癥的原因。
(五)變態(tài)反應或異常免疫反應
發(fā)生炎癥的關鍵是組織損傷,是否發(fā)生組織損傷取決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和機體本身。
炎癥局部的基本病理變化:
變質(alteration)
(一)定義:炎癥局部組織發(fā)生的變性和壞死稱為變質。
(二)是致炎因子和炎癥反應引起的組織損傷。
(三)實質細胞常出現(xiàn)的有細胞水腫、脂肪變性、細胞凝固性壞死或液化性壞死等。
(四)間質成分變質包括粘液變性和纖維素樣壞死等。
滲出(exudation):炎癥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和細胞成分,通過血管壁進入間質、體腔、粘膜表面和體表的過程稱為滲出所滲出的液體和細胞總稱為滲出物和滲出液。后果:炎性水腫、體腔積液
增生(proliferation)
(一)局部變化:1.實質細胞的增生:如慢性支氣管炎時粘膜上皮細胞和腺體的增生。慢性肝炎中肝細胞的增生。
2.間質成分的增生:包括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纖維母細胞等的增生。
(二)意義: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癥擴散和修復的作用。
小結:病變的早期以變質和滲出為主,病變的后期以增生為主。但變質、滲出和增生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般說來變質是損傷性過程,而滲出和增生是對損傷的防御反應和修復過程。
炎癥的臨床病理聯(lián)系:
(一)急性炎癥局部的共同的臨床表現(xiàn): 1.紅:血管擴張、充血 2.腫:炎性滲出 3.熱:局部血流增多,代謝增高
4.痛:局部張力增高,壓迫或牽拉神經(jīng)末梢;炎癥介質的作用 5.功能障礙:組織損傷;炎性水腫;疼痛
(二)炎癥的全身的反應: 1.發(fā)熱: 為抗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外源性:細菌毒素、病毒、立克次體等致熱源 內源性:白細胞產物、前列腺素E2
2.白細胞增高: 1)炎癥介質作用下的防御反應 2)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及增高的白細胞分類具有臨床診斷價值
1..急性炎癥 (1)持續(xù)時間短,常常僅幾天,一般不超過一個月。
(2)以滲出性病變和變質改變?yōu)橹鳌Q装Y細胞主要以嗜中性粒細胞為主。 (3)各種致炎因子均可能造成。
2.慢性炎癥 (1)持續(xù)幾周以上,可反復發(fā)作。 (2)常表現(xiàn)增生病變?yōu)橹鳎䴘櫟难准毎麨榱馨图毎、漿細胞和巨噬細胞。
一、急性炎癥過程中血流動力學改變
血液動力學改變及順序 (1)細動脈短暫收縮,主要為軸索反射引起也有化學介質參與
(2)微血管擴張和血液加速(主要為化學介質作用,也有軸索反射作用)
(3)速度減慢(血漿外溢,血液粘度增加)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