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齒的穩(wěn)定--對抗側向力;
無支持性而均勻的下沉性不穩(wěn)定——齦向移位
有支點或轉動軸而產生的轉動性不穩(wěn)定——轉動或翹動
1轉動性不穩(wěn)定的后果—軟組織和基牙的損傷
2轉動性不穩(wěn)定的原因—支點或游離端義齒
3轉動性不穩(wěn)定的消除
a平衡法—等距原則
b消除支點—基牙支點、緩沖區(qū)
4具體處理方法
a翹動—間接固位體
b擺動—減少側向力
c旋轉—間接固位體、減輕力
d下沉—增大基托面積、減輕力、壓力印模
5義齒穩(wěn)定設計原則—平面式固位。返目錄
八設計原則
(一)基牙的選擇
(1)基牙的位置及相互關系:
近基牙:從力學觀點出發(fā),基牙越靠近缺牙區(qū)越好。
遠基牙:兩個基牙都需要選在缺牙區(qū)的一端時,則一個拉利用近基牙,另一個越遠越好。
后基牙:首先考慮選用后牙作為基牙,其固位型好,堅牢度強,不影響美觀。
基牙擴散:各基牙的連線應使之成為多邊形,義齒的面積越大,穩(wěn)固性越好,基牙數(shù)一般在2-4只。
(2)基牙的條件:
固位型:后牙較缺牙好,對美觀影響小。
健康與固位:宜選健康牙,長根較短根好,多根較單根好。
間隙取得:盡量利用自然間隙,安放支托及隙卡。
(3)余留牙:可利用基托及義齒與余留牙之間的摩擦力起固位作用。
(二)影響基牙受力的因素
1缺隙的長度—力
2粘膜的性質—穩(wěn)定、疼痛、固位
3牙槽嵴豐滿度—固位、穩(wěn)定
4卡環(huán)的種類、設計和結構—平衡卡環(huán)、接觸面積、彈性
5咬合—平衡
(三)就位道的確定
1平均倒凹法:基牙的角平分線
2調節(jié)倒凹法:根據(jù)條件選擇就位道。返目錄
九分類設計
(一)第一類
1原則:
1,設計原則:
(1)缺牙多,余留牙牙周情況差,應設計粘膜支持式義齒,并增加基托面積,減輕力。
(2)余留牙牙周情況好,能被選作基牙時,應設計混合支持式義齒,并設計間接固位體。
2.設計示例:略
3,應注意的問題:
(1)重視基牙的選擇,并慎重選擇直接固位體的類型。
(2)必須采用間接固位體作輔助固位,防止鞍基向和側向脫位,并有分散力的作用。
(3)用壓力印模法采取印模,以緩沖游離鞍基下沉。
(4)在不影響口腔功能的條件下,盡量擴大基托面積,以分散力,對抗側向力。
(5)選用頰舌徑小和牙尖斜度不大的人工牙。
(6)定期觀察修復效果,必要時作襯墊術或墊底術。
4,*盡量減小側向力的方法:應從減小力源和縮短作用力臂兩方面考慮。
(1)減小人工牙的牙尖斜度和面的頰舌向傾斜度,調磨對真牙,使之能適用低尖人工牙,并使面不致有過大的頰舌向傾斜度。
(2)縮短作用力臂,縮短游離端區(qū)人工牙的近遠中徑,或少恢復個別牙齒;二是調節(jié)支點位置,如改變支托或基牙的位置,使義齒轉動中心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力臂發(fā)生變化。
(3)加強義齒主連接部分的剛度,要通過對側基牙來減少作用力矩,分散側向力,,就要保證義齒主連接部分具有足夠的剛度。
(4)充分利用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側面的長度,高度和形態(tài),與有效地抵抗側向力都有一定關系,但高度的關系最為重要。
*減少牙槽骨所受的力:選用塑膠牙,減少人工牙數(shù)目,減少人工牙的頰舌徑,減少人工牙及對牙的牙尖斜度,盡量擴大基托面積。
*防止翹動:壓力印模,P.R.I.卡環(huán),或間接固位體
*定期復查,襯墊術。
(二)第二類牙列缺損的設計
1,特點:義齒僅有一側遠端基托游離無支持,游離基托在受垂直向力時,可能產生齦向,向移位,而在受側向力時,又可能產生頰舌向移位。
2,原則:設計混合支持式義齒,(卡環(huán)雙側設計),一側游離缺失二個以上后牙,無論有無亞類都應設計為雙側聯(lián)設計的活動義齒。
3,設計示例:
4,第二類牙列缺損的患者,其人工牙的選擇和排列與第一類牙列缺損相同。
(三)第三類牙列缺損的設計
1,特點:后牙缺失,近遠中都有天然牙,基牙不致受扭力,義齒的固位及支持作用也較好,基托不需特別伸展。
2,原則:設計牙支持式或混合支持式義齒
3,示例:
(四)第四類牙列缺損的設計
修復的主要目的是恢復面容和發(fā)音功能,設計粘膜支持式或混合支持式活動義齒。設計粘膜支持式義齒,應適當擴大義齒的基托面積,基托上緣應與天然牙舌面的非倒凹區(qū)接觸,以促進固位和防止食物嵌塞,但不能過緊地擠壓牙面,以免造成牙齒的移位。
示例:
深復合的修復方法:
1,在可能的范圍內,磨短下前牙切緣,增加齦緣,適用于深復程度較輕的。
2,適用于一個或二個切牙缺失,部分齦距有1mm間隙,如后牙舌側倒凹較大,可以不用卡環(huán)。
優(yōu)點:體積小,舒適,美觀,但不牢固。
3,唇側基托義齒:適用于嚴重深復,無齦距;蟹旁谇把来絺,頸緣至少需覆蓋牙體1mm以上,也可不加卡環(huán)。優(yōu)點:不妨礙舌運動,牙冠短者,美觀差一些。
4,金屬底板:適用于前牙缺失能取得 0.5mm 以上間隙者。金屬底板可以錘造或鑄造而成,在上可形成插板或固位型的固定義齒。
5,前后牙缺失:于后端義齒基托中伸出18#鋼絲,或鑄造金屬桿于前部缺牙區(qū)。
6,多數(shù)牙缺失,前牙深復者,一般后牙磨耗較重,垂直距離多偏低,可在余留牙上作墊,提高垂直距離,使前部間隙增大。
7,壓縮托牙:患者年輕,下前牙排列整齊,牙周情況良好,可先作一個帶有平面導板的暫時義齒,進食時取下,平時戴在口內,經(jīng)一段時間后,不僅壓低下前牙,后牙升高。返目錄
十 義齒制作
(一)口腔預備
支托凹的制備
1,原則:(1)不磨或少磨牙體組織。
(2)凹底與基牙長軸垂直,略小于90度。
(3)有足夠的寬度和長度。(鑄造:寬=1/3-1/2,長=1/2雙 -1/3磨)
(不銹鋼絲:長:1/4-1/3)
(4)無棱角。
2,方法:刃狀長柄砂石將釉質磨至所需的深度,是橡皮輪拋光,用探針探測法或蠟片咬合法檢查支托凹是否合乎標準。
隙卡溝的制備
1,原則:(1)盡量選擇天然間隙,不磨或少磨牙體組織。
(2)溝底稍平,;兩端圓鈍。溝的大小隨牙的大小和選用卡環(huán)絲的粗細而異,一般約0.9mm。
2,方法:刃狀長柄砂石,在基牙與鄰牙之間的外展隙處,順著外展隙的方向磨去少量牙體組織,并稍作近遠中方向的移動,不使溝底成楔狀。
過大倒凹的調整
減少過大的倒凹,有利修復。
調
牙缺失后,如未及時修復,常出現(xiàn)缺牙間隙兩側的鄰牙傾斜移位,對牙向缺隙伸長,致上下頜牙咬合錯亂的現(xiàn)象,時間越長,這種改變越明顯。所以用適合的砂石磨改伸長的牙尖,磨損不均的牙釉質邊緣,以及傾斜牙近中或遠中面過大的倒凹,過尖的牙尖,過銳的邊緣嵴,向缺隙伸長的對牙。
(二)印模和模型
1托盤的選擇:
2印模材料的選擇
3印模種類:解剖式印模、功能性印模
4取印模方法
5灌模
(三)確定頜位關系和上架
(1)若缺牙不多且上下頜咬合關系正常且緊密的可直接根據(jù)上下模型確定。
(2)若缺牙不多且上下頜咬合關系不正常,不緊密,即取正中記錄---蠟記錄。
用二層紅蠟片烤軟后置后牙牙列處作正中咬合,冷卻后取下置于已取的模型上。
(3)若后牙缺失過多,且有一側或兩側末端游離不能用模型正確地確定正中關系者----蠟堤記錄?稍谀P蜕现茣夯,再用蠟取正中記錄或直接用石膏在口內制取。
(4)如上下頜同時缺牙較多且失去正中關系或對系無牙頜者,應測垂直距離,取正中記錄(方法見全口義齒)
(5)功能性咬合記錄:除進食外,24小時戴記錄,2天后完成,達到前伸 ,側方,正中平衡。
(四)模型設計—確定義齒的就位道(模型傾斜)
傾斜模型的原則:
(1)前牙缺失:牙槽骨豐滿,唇側倒凹大,最好將模型向后傾斜,以減少唇側牙槽骨的倒凹,從而減少義齒前分基托與余留牙間的空隙。如唇側組織倒凹不大,模型的傾斜主要取決于基牙倒凹區(qū)的大小,一般將模型向前傾斜,使倒凹集中在基牙的近中。
(2)后牙缺失,前后均有基牙:一般向后傾斜,若后牙不健康,則向前傾斜。
(3)后牙游離缺失:模型向后傾斜
(4)前后均有缺失時,模型則向后傾斜。
(5)一側缺牙較多,對側無缺牙或個別缺牙,一般向缺牙多的一側傾斜。
(五)制作要點
1不銹鋼鋼絲的的選用:
常用鋼絲:18#(1.2MM)-----支托
19#(1.0MM)-----磨牙
20#(0.9MM)-----雙尖牙
21#(0.8MM)-----牙冠短小,間隙卡、前牙卡環(huán)
2選牙和排牙
人工牙的選擇:
根據(jù)缺隙的大小,鄰牙的外形,色澤,咬合情況,力大小等來選擇人工牙。一般前牙選用塑膠牙,如間隙大,復正常,可選用瓷牙,后牙缺失一般選用成品塑膠牙,面外形與對天然牙不協(xié)調者可調磨成品塑膠牙的面。以適應對天然牙的咬合關系,如缺隙大,關系正常,也可考慮用金屬面的人工牙,以便對抗磨損和折斷,如對牙排列不齊,排列成品牙確有困難,可采用自行雕塑的塑膠牙,必要時可在塑膠牙內加耐磨金屬片,或充填銀汞合金,以增加塑膠牙的耐磨性。
排列前牙:
主要功能:切割,面形,發(fā)音(f.v.s.z.d.t)
要求:1,人工牙的色,形,大小必須與余留牙協(xié)調一致,中線與面部中線一致。
2,與牙弓弧度一致。
3,與對牙有正常的覆蓋和復關系,但無早接觸,盡量排列成正常。
4,與鄰牙有正常的鄰接關系。
缺隙小于真牙排列法(1)復蓋鄰牙(等大)(2)略小于真牙。
缺隙大于真牙排列法:(2)鄰牙間間隙(等大);(2)略大于真牙;(3)加窄牙。
排列后牙:
主要功能:以咀嚼功能為主。
要求:1,盡量排列在牙槽骨頂上。
2,雙尖牙的排列應兼顧美觀。
3,人工牙面應小于真牙,增添付溝,根據(jù)牙槽骨吸收程度,適當減少人工牙的數(shù)目,頰舌徑寬度和牙尖斜度。
4,排列關系與正常,應有廣泛的接觸而無早接觸點。
5,與鄰牙有正常的鄰接關系。
3完成蠟基托
a,厚度均勻:2mm,人工牙頸部及需要緩沖的部位較厚些。
b,范圍合適:
c,美觀逼真:頸線應與鄰牙或對側余留牙頸線形狀,高低協(xié)調;唇頰側面應模擬牙根突度,修整外形,舌側應作凹型;缺牙側唇側牙槽骨豐滿,可作唇側基托,將唇側石膏刮去0.5mm。
d,表面光潔:
e,在制作蠟型過程中,不能改變金屬支架及義齒的位置。
4裝盒:
裝盒就是在型盒內用石膏將模型連同支架,人工牙和蠟基托一起包埋起來。
1,整裝法:將模型,人工牙和卡環(huán)等全部埋在下盒的石膏內,僅暴露人工牙的舌面及基托。
優(yōu)點:不易改變咬合關系,人工牙及卡環(huán)不易移位,且便于填膠,充填在下盒。
適合:前牙缺失無基托者。
2,分裝法:僅將模型固定在下盒,其余均在上盒。
優(yōu)點:便于涂分離劑和填料,使固位體會升高一層,充填在上盒。
適用:卡環(huán)包埋在下層盒內不便操作或全口義齒。
3,混裝法:將模型支架包埋在下盒,人工牙及基托予以暴露,充填在上下盒。
此法常用。
5初戴不能就位的原因:
(1)未按共同就位道方向試戴。
(2)基托進入倒凹區(qū)。
(3)卡環(huán)過緊,彎制卡環(huán)中磨損石膏模型。
(4)支托位置不恰當,支托移位。
(5)義齒變形,印模不準,裝盒時模型壓壞,磨光中過熱使義齒變形。變形不大--墊底;變形較大----重做。返目錄
十一修復后問題及處理
基牙或對牙疼痛
1,基牙疼痛:卡環(huán)過緊;頰舌側卡臂力量不平衡;靠近基牙的塑膠磨改不夠;基牙承受不正常的扭力或力過大,基牙牙周情況差。
2,基牙酸痛:面磨耗;支托凹過深;卡臂進入頸部牙本質過敏區(qū)。
3,對牙酸痛或疼痛:面磨耗;咬合過高;牙周情況差。
軟組織疼痛或潰瘍
1,局部軟組織疼痛或潰瘍:基托邊緣過長過銳;基托組織面有顆粒狀突起;基托進入軟組織倒凹,硬區(qū)未作緩沖,卡臂壓迫牙齦;牙槽骨存在骨尖。
2,大面積軟組織疼痛或潰瘍:基托變形,咬合不平衡,支托未起支持作用,義齒‘下沉’。表現(xiàn)為粘膜紅腫,觸痛明顯,應考慮擴大基托面積,減少力或增加支托數(shù)目等,以減輕粘膜的負荷。
義齒固位差
1,彈跳:
2,翹動、轉動、上下動:
3,基托不密合、邊緣過長
4,人工牙排列不當:
食物嵌塞
摘戴困難
例題:
1、以下情況會增大基牙的負擔,除了
A.缺牙數(shù)目多、缺牙間隙長
B.基托下黏膜薄或松軟、移動性大
C.牙槽嵴豐滿寬大
D.卡環(huán)彈性大、與基牙表面接觸面大
E.義齒不穩(wěn)定、咬合不平衡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牙槽嵴豐滿寬大可以一定程度的分散(牙合)力,從而減小基牙的負擔。
2、固定橋粘固后短時間內出現(xiàn)咬合時疼痛,首先要檢查的是
A.根尖狀況
B.咬合狀況
C.牙齦狀況
D.牙槽骨狀況
E.缺牙區(qū)牙槽嵴黏膜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固定橋粘固后短時間內出現(xiàn)咬合時基牙疼痛:
(1)咬合早接觸:由于引起基牙疼痛的原因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若早期接觸,會使基牙受力過大,產生咬合痛,一般經(jīng)調改去除早接觸點,疼痛可消失。
(2)牙周膜輕度損傷:若固位體與鄰牙接觸過緊,或基牙的共同就位道略有偏差,固定橋勉強就位都會造成鄰牙或基牙的牙周膜損傷,產生輕微疼痛,因其原因引起的鄰牙或基牙疼痛,一般會自行消失。
(3)牙髓炎:由于牙體制備量大,髓室近基牙預備后的軸面、(牙合)面,或者粘固后粘固劑刺激引起牙髓炎癥,基牙疼痛逐漸明顯,此時需拆除固定橋,待牙髓病治療后再重作修復。
(4)繼發(fā)性齲:若固定橋使用一段時間后,基牙出現(xiàn)繼發(fā)性齲引起牙髓炎,基牙出現(xiàn)疼痛,應及時摘除固定橋,經(jīng)治療后再考慮重修復。
(5)電位差刺激:固位體和橋體若與對頜牙上的不同金屬修復體接觸在唾液中產生的電位差或基牙牙體修復體與固位體不同金屬產生的電位差,也可能引起基牙疼痛,此時需消除電位差,消除疼痛。
(6)基牙受力過大:固定橋設計不合理,如缺牙數(shù)目多或基牙承受(牙合)力的能力差,使橋基牙持續(xù)承受超越能承受的限度,引起牙周組織炎癥,基牙疼痛,此時必須摘除固定橋,重作牙列缺損的修復設計。
3、不能用作橋體齦端的材料是
A.自凝塑料
B.熱凝塑料
C.復合樹脂
D.合金
E.陶瓷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橋體齦面應高度光滑,自凝塑料光滑程度達不到,不能用作橋體齦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