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統(tǒng)考地區(qū)

省考地區(qū)

當前位置:考試網 >> 教師資格證 >> 小學 >> 教育知識與能力 >> 復習資料 >> 2019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簡答題

2019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簡答題3_第2頁

來源:考試網  [ 2019年04月24日 ]  【

  21.如何組織復習防止知識遺忘。

  第一,及時復習,在學習的當天進行復習。

  第二,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在識記后不久,復習的次數要多一些,時間間隔要短一些。

  第三,做到分散與集中相結合。集中復習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復習,分散復習就是把材料分配到幾段相隔的時間內進行復習。復習難度小的材料可適當集中,復習難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復習的方式。

  第四,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這種方法能使學習者及時了解到識記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另外,這種方法還可以及時檢查記憶效果,有利于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第五,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第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在復習時應盡量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要眼看、耳聽、口讀、手寫相結合。

  22.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征:

  A.流暢性:流暢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征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

  B.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guī),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C.獨創(chuàng)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chuàng)性越高。

  23.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知識、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礎,并推動能力的發(fā)展;能力制約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影響知識、技能的學習進度。

  知識是認知經驗的概括,技能是活動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識、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導致能力的發(fā)展,知識、技能的掌握只有達到熟練程度,通過廣泛遷移,才能促進能力的發(fā)展。

  24.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fā)展中的主要表現

 、賹W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fā)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guī)范! ②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fā)展的特殊功能。   ③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④學校教育具有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和發(fā)展個性的功能。

  25.小學生注意力的發(fā)展的特點

  (1)有意注意逐漸發(fā)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圍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穩(wěn)定性較差

  小學生的注意穩(wěn)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說來,7~10歲兒童可連續(xù)集中注意力約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

  (4)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小學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聽課時,眼、耳、手、腦的配合往往不夠,表現為注意分配能力不強,聽講和記筆記不能同時進行。

  26.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1.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  2.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4.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5.依據學習結果的反饋,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好的愿望

  27.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1.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堂中正確引導  3.注重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6.分層漸進,注重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7.建立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評價體系

  28.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一)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過程

  1.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

  (二)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變化的過程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會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與受教育者現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社會矛盾在德育過程中的反映。

  (三)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29.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和要求

  1.基本含義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2.貫徹要求  (1)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 (2)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 (3)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30.小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途徑: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各科教學 2.課外、校外活動  3.勞動  4.少先隊活動  5.班會、校會、周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方法:1.說服教育法  2.榜樣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導實踐法 5.品德評價法6.品德修養(yǎng)指導法

  31.班集體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組成的共同活動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條件。2.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32.班主任工作的內容

  1.了解學生 2.組織和培養(yǎng)良好的班集體 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3、建立學生檔案 4.班會活動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6.操行評定 7.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33.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34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

  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小學階段自三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

  35.小學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  (二)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發(fā)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四)培養(yǎng)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6.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教學規(guī)律,指教學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wěn)定性、普遍性的聯系,對教學活動具有制約、指導作用。

  (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1.含義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反映的是教學中傳授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關系。 2.二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 (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二)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1.含義 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能力的發(fā)展,并將二者辯證統(tǒng)一于教學活動之中  2.二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 (1)掌握知識是發(fā)展能力的基礎 (2)能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3)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1.含義 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師的教,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的積極性,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二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1.含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獲得發(fā)展與進步。

  2.二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2)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3)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

  37.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  (二)領會知識 這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三)鞏固知識  (四)運用知識 (五)檢查知識

  38.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3.方法得當。4.結構合理。5.語言藝術。6.氣氛熱烈。7.板書有序。8.態(tài)度從容。

  39.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培養(yǎng):1.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2.設置具體目標及到達目標的方法 3.設置榜樣  4.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5.利用原有動機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6.注意學生的歸因傾向

  激發(fā):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2.根據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0.教學反思的意義

  (一)教學反思有利于

12
責編:LJM456888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