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各地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教師資格證 >> 面試 >> 真題 >> 2017下半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第二批

2017下半年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第二批_第2頁

來源:考試網(wǎng)  [ 2018年01月07日 ]  【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6日下午陜西省咸陽市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秦王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基本要求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2.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3.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合理設計板書

  答辯題目:

  1.請就這節(jié)課的具體內(nèi)容總結(jié)一下文言文的教學流程。

  2.如何培養(yǎng)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入

  學生查閱“弱肉強食”,教師引導:自然界中這是一條法則,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鍋里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nóng)民戰(zhàn)爭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闡述了他的看法《過秦論》。

  (二)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借助字典和課下注釋學會本課文言知識。

  (1)通假字:

 

  2.(1)朗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jié),秦王朝“仁義不施”結(jié)果導致亡國。

  (2)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明確】“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笆刂畡荨斌w現(xiàn)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

  (三)誦讀課文,分析主旨

  1.朗讀第三段并思考,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yè)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明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回答,“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澳先“僭健北薄皡s匈奴”仍屬其“井吞八荒”之舉。

  2.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zhuǎn)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明確】同桌為一小組,派代表在班級發(fā)言。

  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突出中心論點眼務的。

  3.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找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并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到原句,學生代表自主朗讀,學生理解并體會語句。

  【明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已經(jīng)蘊藏著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tǒng)一天下,攻守之勢轉(zhuǎn)化以后,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guī)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yè)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采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鑒,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施仁政。

  (四)作業(yè)設置

  出示金圣嘆評《過秦論》的圖片,談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

  過秦論(內(nèi)、外)

  日強(締交結(jié)盟)

  極盛(廢道焚書)

  【答辯題目解析】

  1.請就這節(jié)課的具體內(nèi)容總結(jié)一下文言文的教學流程。

  【參考答案】

  我按照以下6個流程開展我的教學:

  題目解說(課文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作用或概括主要事件、或提出中心、或交情事情的時間、人物等寫作對象、或比較新穎,引人入勝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或交代文章的線索。)

  作者簡介(應包括作者的生平、寫作風格及作品,屬于文學常識教學內(nèi)容之一,也是學生了解作品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學生了解課文、理解課文的一把重要鑰匙。)

  背景解讀(任何一部作品都能從它產(chǎn)生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組成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找到某種必然聯(lián)系。)

  基礎積累(字詞的積累,既有助于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促進了學生讀寫等其他能力的形成。)

  結(jié)構(gòu)梳理(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時有助于學生在習作中布局謀篇。)

  主題思想(主題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抓住了中心,就等于找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2.如何培養(yǎng)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參考答案】

  文言知識點的講解要追本溯源。也就是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講清楚為什么的問題。講解文言文,每課的重點知識都要涉及詞類活用,但是學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還在于學生不能從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來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講解不能僅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更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哆^秦論》中“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敝小跋、包、囊”均為名詞作狀語,此時給學生明確,文言文中名詞位于動詞前面且句子有固定主語,那么該名詞即為活用,這樣學生學會分析,掌握起來也就容易多了。在《過秦論》中使動用法較多,給學生講明白什么是使動,即主語使賓語怎樣,動作的發(fā)出者為賓語。按照這個方法理解使動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學生在以后遇到類似用法也就會分析了。

責編:balabala123

報考指南

焚題庫
  • 職業(yè)資格
  • 會計考試
  • 建筑工程
  • 醫(yī)藥考試
  • 外語考試
  • 學歷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