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有關清末制定的刑事法典的表述何者為正確?BC
A.清末刑法典修訂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新刑律》
B.《大清新刑律》結構分總則和分則兩篇,后附《暫行章程》
C.《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過渡性法典為《大清現(xiàn)行刑律》
D.《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
12.西漢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盜他人一頭牛并販賣到外鄉(xiāng),回家后將此事告訴了妻子。其妻隱瞞未向官府舉報。案發(fā)后,該男子受到懲處。依照漢代法律,其妻的行為應如何處理?A
A.完全不負刑事責任
B.按包庇罪論處
C.與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減一等處罰
13.南宋慶元年間,某地發(fā)生一樁“殺妻案”。死者丈夫甲被當?shù)刂莞,受盡拷掠,只得招認“殺妻事實”。但在該案提交本路(路為宋代設置的地位高于州縣的地方行政區(qū)域)提刑司審核時,甲推翻原口供,斷然否認殺妻指控。提刑司對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處置中,哪一種做法符合當時“翻異別勘”制度的規(guī)定?
A.發(fā)回原審州府重審
B.指定本路管轄的另一州級官府重審(B)
C.直接上報中央刑部審理
D.直接上報中央御史臺審理
14.漢代曾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情:齊太倉令獲罪當處墨刑,其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為官奴,替父贖罪。這一事件導致了下列哪一項法律制度改革?B
A.漢高祖規(guī)定“上請”制度
B.漢文帝廢除肉刑
C.漢文帝確立“官當”制度
D.漢景帝規(guī)定“八議”制度
15.下列關于中國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ABC
A.“禮法結合”為中國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B.夏商時代的法律制度明顯受到神權觀念的影響
C.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到漢代中期以后被儒家發(fā)揮成為“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策略
D.清末修律使中華法系“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特點沒有受到沖擊
16.下列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ACD
A.漢代的《春秋》決獄
B.明代的“九卿會審”
C.《魏律》規(guī)定的“八議”制度
D.《晉律》和《北齊律》確立的“準五服制罪”制度
17.秦始皇時期,某地有甲乙兩家相鄰而居,但積怨甚深。有一天,該地發(fā)生了一起搶劫殺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發(fā)系甲所為。甲遭逮捕并被定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獲,始知甲無辜系被乙誣告。依據(jù)秦律,誣告者乙應獲下列哪種刑罰?A
A.死刑
B.遷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18.漢武帝時,有甲、乙二人爭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擊乙,卻誤傷甲。有人認為丙"毆父也,當梟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張"論心定罪",認為丙"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關于此案的下列哪種評論是錯誤的? A."論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領域的運用
B.以《春秋》經義決獄的主張是旨在建立一種司法原則
C."論心定罪"僅為一家之言,歷史上不曾被采用 (C)
D."論心定罪"有可能導致官吏審判案件的隨意性
19.唐朝開元年間,旅居長安的突某(來自甲國)將和某(來自乙國)毆打致死。根據(jù)唐律關于"化外人"犯罪適用法律的原則,下列哪一項是正確的?D
A.適用當時甲國的法律
B.適用當時乙國的法律
C.當時甲國或乙國的法律任選其一
D.適用唐朝的法律
20.乾隆年間,四川重慶府某甲"因戲而誤殺旁人",被判處絞監(jiān)候。依據(jù)清代的會審制度,對某甲戲殺案的處理,適用下列哪一項程序? B
A.上報中央列入朝審復核定案
B.上報中央列入秋審復核定案
C.移送京師列入熱審復核定案
D.上報中央列入三司會審復核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