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犯罪的故意或者過失是構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觀要件
B.主觀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觀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況下的選擇要件
D.主觀內(nèi)容
22.故意犯罪的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是( )。
A.應當預見
B.可能預見
C.明知
D.已經(jīng)預見
23.刑法理論上將犯罪的故意區(qū)分為兩種類型,即( )。
A.有預見的故意與無預見的故意
B.明知的故意與不明知的故意
C.可能的故意與必然的故意
D.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24.我國刑法規(guī)定,故意犯罪( )。
A.可以負刑事責任
B.必須負刑事責任
C.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D.應當負刑事責任
25.犯罪的直接故意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fā)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 )。
A.應當預見并希望發(fā)生
B.已經(jīng)預見并希望發(fā)生
C.認識到并希望發(fā)生
D.明知并希望發(fā)生
26.犯罪目的是指行為人的這樣一種心理態(tài)度,即( )。
A.意圖通過實施某種犯罪行為達到其某種結果
B.實施犯罪行為所希望達到的某種危害結果
C.實現(xiàn)其內(nèi)心起因
D.是行為追求的最終結果
27.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間接故意犯罪
D.過失犯罪
28.某種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但行為人由于誤解法律認為是犯罪,這種認識錯誤叫( )。
A.對行為認識錯誤
B.過失犯罪
C.對事實認識錯誤
D.假想犯罪
29.行為人實施侵害行為時誤認為犯罪客體存在,而實際上當時并不存在,行為人的行為( )。
A.不構成犯罪
B.構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過失犯罪
30.我國刑法規(guī)定,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是( )。
A.疏忽大意的過失
B.無意識犯罪
C.不可抗力事件
D.意外事件
31.獵人不小心誤將樹林中的人當作野獸而開槍擊斃,獵人的行為( )。
A.是意外事件
B.是過于自信的過失殺人罪
C.是疏忽大意的過失殺人罪
D.不構成犯罪
32.某甲意圖殺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備將乙從橋上推下企圖將乙淹死,不料乙卻因頭部碰到石頭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為( )。
A.是故意殺人罪(既遂)
B.是故意殺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過失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