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抗病毒免疫
一、抗病毒免疫的構成因素
(一)非特異性免疫
1.完整的皮膚、粘膜這是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血腦屏障能阻擋病毒自血流進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胎盤屏障也能保護胎兒免受母體所感染病毒的侵害。
2.細胞作用 巨噬細胞對阻止病毒感染和促進病毒感染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自然殺傷細胞能殺死許多病毒感染的靶細胞,其活性可被干擾素培強,是抗病毒感染中主要的非特異性殺傷細胞。
3.病毒抑制物正常人和動物血清、體液中含有能抑制病毒感染的物質,如補體、備解素等。
4。炎癥反應病毒感染能引起炎癥反應,炎癥反應能限制病毒感染。
5.干擾素為獲得性非特異性免疫。
(二)特異性免疫病毒是一種良好抗原,能引起特異性免疫應答。受病毒感染的靶細胞表面抗原發(fā)生改變后也能被宿主自身免疫系統(tǒng)識別而產生應答反應稱特異性免疫。
病毒是嚴格的細胞內寄生微生物,因此抗病毒特異性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在溶細胞型感染中,由于體液中有一定數量的病毒存在,故體液免疫也有重要作用。
I.體液免疫機體受病毒感染后,體液中出現(xiàn)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如中和抗體、血凝抑制抗體、補體結合抗體等。在抗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IgM和SIgA三大類免疫群蛋白。
2.細胞免疫病毒穿入宿主細胞后,體液免疫的抗體分子因不能進入其內,作用受到限制,這時主要依靠細胞免疫發(fā)揮作用。涉及的免疫細胞有T細胞(CTL)和遲發(fā)型反應T細胞以及巨噬細胞。
二、干擾素的定義、分類、功能、抗毒機制意義
干擾素是機體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擾素誘生劑作用后,由細胞所產生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質。
由人類細胞產生的干擾素,根據其不同抗原性可分為α、β、和γ三種。目前常用的a干擾素主要由人白細胞產生,β干擾素主要由人成纖維細胞產生,a和β干擾素屬于I型干擾素,而γ干擾素由T細胞產生,也稱免疫干擾素,屬于Ⅱ型干擾素。
干擾素除抗病毒作用外,還有免疫調節(jié)功能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功能。Ⅱ型干擾素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功能比l型干擾素強,抗病毒作用則l型比Ⅱ型強。
干擾素的作用機制: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作用于宿主細胞的基因,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這些抗病毒蛋白質抑制病毒蛋白質的合成,使病毒不能增殖,起到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在病毒復制的同時即形成和釋放干擾素,故干擾素的產生較特異性免疫產物為早,干擾素很快能滲入鄰近細胞誘導產生抗病毒蛋白。因此,干擾素能早期中斷病毒感染并限制病毒的擴散。
三、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制
中和抗體指與病毒結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體。中和抗體在殺滅細胞外的游離病毒起主要作用。其作用機制是改變病毒表面構型,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細胞,使病毒不能穿人胞內進行增殖;病毒與中和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易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有包膜的病
毒表面抗原與中和抗體結合后,激活補體,可導致病毒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