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校際聯合檢測
語 文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8頁。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座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題卷規(guī)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3.第Ⅱ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題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第Ⅰ卷(選擇題 共36分)
一、(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幾千年歷史(積淀/沉淀),茶文化博大精深。喝茶人口跨越不同階層、不同地域,有人細品佳茗,有人咕咕牛飲。茶與“柴米油鹽醬醋”并列為居家必備,又在宋代文人“四雅”中占一息之地,與焚香、插花、掛畫等列。在大俗與大雅的抻拉中,茶如《周易》所講的“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則闡發(fā)以教化萬邦。
至于日本的所謂的“茶道”,按照中國標準,恰恰是“術”,不是“道”。(莊重/莊嚴)的儀式感,鋪陳出一種孤芳自賞的生命美學,迥異于中國茶所注重的生命本身。
相比于東方,西洋茶要直白、輕松得多:玩茶更像玩葡萄酒,玩滋味,玩配方,調味如調色,如同油畫畫布上(斑駁/斑斕)的顏料,撞色、順色, 。中國茶則如同中國畫,墨分五色,看上去只有一種色調,細品才知, 。
他們張揚,我們內斂,這不僅是茶的區(qū)別,更是文化性格的差別。
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加點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項是
A.牛飲(yìn) 博大精深 B.抻(shēn)拉 孤芳自賞
C.撞(zhuàng)色 一息之地 D.內斂(liǎn) 墨分五色
2.依次選用文中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積淀 莊重 斑駁 B.積淀 莊嚴 斑斕
C.沉淀 莊重 斑斕 D.沉淀 莊嚴 斑駁
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洋溢著精致生活的情趣與歡樂 無限乾坤蘊含在其中
B.精致生活的情趣與歡樂四溢 無限乾坤蘊含在其中
C.洋溢著精致生活的情趣與歡樂 內中蘊含無限乾坤
D.精致生活的情趣與歡樂四溢 內中蘊含無限乾坤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保部出臺了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的實施方案,一場制度變革已經開始,積重難返的排污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B.美國加快戰(zhàn)略東移的步伐,實際上就是不想失去亞洲這塊蛋糕,殫精竭慮地遏制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
C.學校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補牢,使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在萌芽狀態(tài)及時得到解決。
D.3月5日,全國各地掀起新一輪學雷鋒熱潮;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這個時代的大音希聲。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目前我國各大醫(yī)院的就醫(yī)環(huán)境、醫(yī)療水平與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藥價始終居高不下,讓患者難以承受。
B.人類首次對恒星上的生命關鍵要素進行測量,研究人員發(fā)現,測量的元素包括我們人體質量97%的成分所組成。
C.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武亦姝,憑借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tài),強勢攻擂成功,加冕《中國詩詞大會》。
D.黃曉明主演的古裝大戲《大唐玄奘》,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消息一出,立即引來網友提出質疑。
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我們讀經典,要有人文情境參與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閱讀經典或認知傳統文化精髓所必備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談“學術情境”和“藝術情境”兩點。
學術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態(tài)去認知經典。如何理解與營造閱讀經典的學術情境,傳統智慧依然啟迪無窮,可從如下學術關系來考察。
一是“博與精”。學習要博覽群書,拓展視野,人們說“開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讀《詩經·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結合《詩經·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學術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達到“大方無隅”的境界。與博對應的是精,杜甫對作詩的要求是“毫發(fā)無遺憾,波瀾獨老成”,可謂精益求精。這種專心致志絲毫不茍且的精品意識,是我們學習經典中應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漸與頓”。古代經典示求實、求知、求真之法,分漸悟與頓悟兩類。孔子授學以“時習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均是漸習而求知。與漸習對應的是頓悟。據《壇經》記載,禪宗五祖弘忍傳法,弟子神秀最為優(yōu)秀,作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保穹啃∩菽芤詾椴患,復作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前者明“漸”,后則倡“頓”,由此而被弘忍激賞,傳衣缽予惠能,成為六祖。頓悟啟迪智慧,激發(fā)主觀能動性,揭示了一種在求知求實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談“得與失”。學習經典,獲得容易,舍得難,舍得就是舍去獲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說“圣人為腹不為目”。林語堂有一句情人節(jié)的話:你如果愛一個人,不要給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給她喜歡吃的飽飽吃一頓。這或許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這種求“失”,與孔子的“安貧樂道”、孟子的“舍利取義”思想是默契的。
用審美的心態(tài)去認識經典、理解經典,在閱讀經典時得到審美的趣味,這種互為,是藝術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紅葉題詩”談詩學中的執(zhí)著、感逝與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閱讀經典而達致藝術情境的進階程序:《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本是一首情詩,但其所表現的對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卻對我們認識經典并付之實踐,以倡揚不懈努力的奉獻精神,是有所啟迪的。唐代詩人崔護的《人面桃花》寫了一段情事,表現出一種對和美世界的回憶與反思,同樣可以引喻為某種反省精神!侗眽衄嵮浴酚涊d一名宮女題寫在紅葉上的詩:“流水何太急,宮中盡日閑。殷情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原來這詩表現對外部世界的向往與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將此加以演化,成為人生于困頓中振發(fā)的精神力量。
藝術情境與學術情境的不同,在于創(chuàng)“形象”為“象征”。例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離鄉(xiāng)的情境!皸盍币延梢环N植物形象化成“別情”的象征。
(節(jié)選自許結《經典閱讀與人文情境》)
6.下列有關“學術情境”“藝術情境”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術情境”和“藝術情境”是指閱讀古典作品或認知傳統文化精髓時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學術情境”側重于閱讀時所獲得的求真認知,而“藝術情境”側重于閱讀時所獲得的審美趣味。
C.藝術情境不同于學術情境的特點是創(chuàng)造“形象”為“象征”,如“紅葉題詩”由表現對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為人生于困頓中振發(fā)的精神力量。
D.《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追求。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著共同的學術背景。
B.閱讀要博覽群書,拓展視野!安辈拍堋巴ā,“通”才能達到“毫發(fā)無遺憾,波瀾獨老成”的境界。
C.我們學習經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閱讀經典時應具有的精益求精、專心致志絲毫不茍且的精品意識。
D.老子說“圣人為腹不為目”,林語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說的情人節(jié)的話,是為了表明閱讀經典要敢于舍去獲得。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學問”強調閱讀經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五載,增刪五次”體現了作者的精品意識。
B.漸習積累知識,增進學養(yǎng);頓悟啟迪智慧,激發(fā)主觀能動性。惠能替代神秀被傳衣缽,說明頓悟比漸習更可貴。
C.人們在用審美心態(tài)閱讀經典時,可以獲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紅葉題詩”所表現出的審美趣味。
D.“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的“楊柳”已成為“別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