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一人一校一國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東威海衛(wèi)的日本太陽旗降下,中國黃龍旗升起。第二天黃龍旗降下,英國國旗升起。這就是發(fā)生在中國土地上的“國幟三易”。原來,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國強租了九龍半島和威海衛(wèi),強制占據(jù)威海衛(wèi)的日本將威海衛(wèi)歸還中國,再由中國轉租給英國。目睹這一幕國恥的北洋水師見習駕駛官張伯苓,受到強烈刺激。
張伯苓是天津人,13歲考入設在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1894年張伯苓在水師學堂畢業(yè),翌年春天到通濟艦。他親眼見到了“國幟三易”,聯(lián)想到甲午戰(zhàn)爭前的中國海軍力量明顯占優(yōu),為什么卻戰(zhàn)敗了?問題在人。要想改變中國面貌,必須改造人,興辦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張伯苓懷著這樣的信念離開北洋水師,決計以教育救國。
1898年張伯苓應嚴修之聘做家館老師,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嚴、張二人東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廣新式教育,重視科學技術,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迅速強盛的根本原因。中國要想富強,也要走這條路。他們辦起一所私立中學堂,張伯苓任監(jiān)督,當年秋季招收學生73名,年底改名為敬業(yè)中學堂。此后,學生人數(shù)日增,校舍不夠使用,開明邑紳鄭菊如捐出天津舊城西南一塊十多畝的荒地,嚴、張即在這里興建新校舍。因為這處新校舍在城南的開洼,稱為南開洼,簡稱南開,學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開中學堂,1912年改稱南開學校,張伯苓任校長。張伯苓在到處化緣籌集辦學經(jīng)費的同時,千方百計聘請飽學之士來校任教,范文瀾、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開任課。
張伯苓從南開中學創(chuàng)辦起就注重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旨在全面培養(yǎng)與造就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他定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彼匾曅奚斫逃,每周親自講修身課。一次修身課上張伯苓講不許學生抽煙,當場有學生發(fā)問:“您不許我們抽煙,為什么自己抽煙?” 張伯苓當即喚校工,將自己所存的呂宋煙全數(shù)取來,當眾銷毀。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決心,從今以后,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從此終身不再吸煙。南開在校學生也再無吸煙者。張伯苓把近代西方體育引進學校,重視體育課和師生的身體鍛煉,辟有體育場,舉辦天津市運動會,自己也多次擔任全國運動會、華北運動會的總裁判。南開中學看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張伯苓不讓學生死記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門推行的各種會考。為了培養(yǎng)學生具備手腦并用、知學合一的能力,學校增設了“社會視察”和“木工金工技能”兩門必修課程,組建了校辦工廠。
私立南開中學升留級制度嚴格,淘汰率高。當時人們常說:“進南開難,畢業(yè)也難。”學校擇優(yōu)錄取,考試認真,評分嚴格,畢業(yè)率約為50%。在張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開中學培養(yǎng)出了以周恩來、馬駿為代表的優(yōu)秀學生,并逐步實現(xiàn)了興辦南開系列學校的設想:在南開中學的基礎上,1919年9月創(chuàng)建南開大學,1923年增設南開女中,1928年增設南開小學,形成舊中國私人創(chuàng)辦的建制完整的南開系列學校。其中南開女中始建于 1923年,到了 1924年,就已經(jīng)有四名女子進入南開中學和男生一起聽課了。南開中學的辦學成績引起海內外矚目,孫中山曾贊譽說,南開是世界有名的好學校。胡適稱張伯苓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位創(chuàng)造者”。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伯苓熱心襄贊國事。很多南開學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請張伯苓代為介紹,他都一一給他們寫了介紹信,將大批有生力量遷往抗日后方。張伯苓重視對學生的愛國教育,經(jīng)常用親身經(jīng)歷的“國幟三易”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1935年11月張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對抗日戰(zhàn)爭時局的清醒認識,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學(1938年12月更名為重慶南開中學)。平津淪陷,當時許多學校都因倉促遷川多有不便,惟獨南開中學從容應變,弦誦未輟。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對南開中學、南開大學進行了瘋狂的轟炸。當南開校園的硝煙還未散盡的時候,張伯苓大義凜然地宣告:“敵人所能毀者,南開之物質;敵人所不能毀者,南開之精神!睆埐叩乃淖訌堝a祜投筆從戎,以身殉國,張伯苓聞訊說:“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每以不能殺敵報國為恨,而今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1949年4月,蔣介石兩次到張伯苓住所,要求先生離開重慶。去臺灣或去美國,可任其選擇。張伯苓始終不應。蔣氏又派蔣經(jīng)國和張群先后三次勸行。張伯苓以“不愿離開南開學校,更不想離開祖國”為詞,拒絕了蔣氏最后的邀請。
1951年2月23日,為南開教育辛勞畢生的張伯苓與世長辭,享年75歲。逝世的第二天,日理萬機的周恩來專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緞帶上寫著:“伯苓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挽”。他說:“張校長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是有成績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編自《愛國教育家張伯苓》)
4.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恰當?shù)囊豁検? ) (3分)
A.從全文看,張伯苓制定的南開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中“允公”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敬業(yè)、獻身精神;“允能”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本領;“日新月異”就是要求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革新。
B.南開中學以全面培養(yǎng)與造就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旨,故意加大50%左右。
C.張伯苓對抗日時局有著清醒認識,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學。當許多學校都因倉促遷川無法正常上課時,惟獨南開中學的學生們能正常學習。
D.四子張錫祜以身殉國后,張伯苓的一番話
5.胡適稱張伯苓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位創(chuàng)造者”。張伯苓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在哪里?(4分)
6.文章以題,請聯(lián)全文談談標題人 “一國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