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練邊悟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讀經(jīng)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習(xí)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wù)學(xué),寧當(dāng)舉博士邪?”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yè),暮誦經(jīng)典,家人號曰“諸生”。父訓(xùn)異之,事無大小,輒與詳議。永元七年,后與諸家子俱選入宮,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恭肅小心,動有法度,和帝深嘉愛焉。帝每欲官爵鄧氏,后輒哀請謙讓,故兄騭終帝世不過虎賁中郎將。
(選自《后漢書·和熹鄧皇后紀(jì)》)
(1)母常非之,曰:“汝不習(xí)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wù)學(xué),寧當(dāng)舉博士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親常常批評她,說:“你不去學(xué)習(xí)女子要做的紡織、刺繡、縫紉這些事來為自己做衣裳做服飾作準(zhǔn)備,卻改為致力于學(xué)習(xí)經(jīng)書,難道你要去考博士嗎?”
解析 要點(diǎn):“非”,批評;“女工”,即女紅,女性要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務(wù)學(xué)”,致力于學(xué)習(xí);“供”,準(zhǔn)備著東西或本領(lǐng)為需要的人或事應(yīng)用;“衣服”,這里是兩個詞,都作動詞用,裁剪衣服,做好服飾;“舉”,考,參加科舉考試。
(2)帝每欲官爵鄧氏,后輒哀請謙讓,故兄騭終帝世不過虎賁中郎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帝每次想給鄧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晉爵,鄧皇后就哀求辭讓,所以她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在位時期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解析 要點(diǎn):“官爵”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加官晉爵”;“輒”譯為“就”;“終帝世”譯為“在整個和帝在位時期”。
參考譯文
和熹鄧皇后鄧綏,是太傅鄧禹的孫女。鄧皇后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讀《詩經(jīng)》《論語》。她的哥哥們每次誦讀經(jīng)書,她就虛心請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過問居家事務(wù)。母親常常批評她,說:“你不學(xué)習(xí)女子要做的紡織、刺繡、縫紉這些事來為自己做衣裳做服飾作準(zhǔn)備,卻改為致力于學(xué)習(xí)經(jīng)書,難道你要去考博士嗎?”鄧皇后難以違背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jīng)書典籍,家人稱呼她為“諸生”。她父親鄧訓(xùn)認(rèn)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xì)計(jì)議。和帝永元七年,鄧皇后與諸家女子一同選入宮中,進(jìn)入掖庭成為貴人,當(dāng)時的年齡是十六歲。她恭謙肅穆,小心謹(jǐn)慎,一舉一動,有規(guī)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許而喜愛她。和帝每次想給鄧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晉爵,鄧皇后就哀求辭讓,所以她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在位時期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及惠帝即位,遼州知州王欽應(yīng)詔辟巍(指傳主高巍)。巍因赴吏部,上書論時政。用事者方議削諸王,獨(dú)巍與御史韓郁先后請加恩。曰:“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書奏,帝頷之。(選自《明史》,有刪節(jié))
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多分封諸侯削弱他們的力量。
解析 要點(diǎn):“治安”;“建”;“少”,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二)多義詞——語境推斷
重要實(shí)詞雖然有許多義項(xiàng),但在具體句子中只能有一個義項(xiàng)切合。因此,要學(xué)會利用上下文的具體語境來確定該實(shí)詞的準(zhǔn)確義項(xiàng)。在語境中確定多義詞的義項(xiàng),特別要注意一詞中幾個相近而又易混的義項(xiàng)。如“愛”字,義項(xiàng)“愛護(hù)”“愛憐”“愛惜”較難區(qū)分;“坐”字,義項(xiàng)“犯罪”與“判罪”易混;“治”字,何時作“治理”,何時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語境中,就只有一個義項(xiàng)是最恰當(dāng)?shù)摹_@時,也只有細(xì)辨語境,代入檢驗(yàn)來確定了。記。褐灰言~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讀,一切問題皆有可能解決。
邊練邊悟3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予讀史所載子貢事,疑傳之者妄,不然,子貢安得為儒哉?夫所謂儒者,用于君則憂君之憂,食于民則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則修身而已。
當(dāng)堯之時,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堯以為憂,故禹于九年之間三過其門而不一省其子也;豙注]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憂有甚于堯,然回以禹之賢而獨(dú)樂陋巷之間,曾不以天下憂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豈不同道哉?所遇之時則異矣。何憂患之與哉?夫所謂憂君之憂、患民之患者,亦以義也。茍不義而能釋君之憂、除民之患,賢者亦不為矣。(選自王安石《子貢論》)
注 回:顏回,孔子的弟子。
(1)食于民則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則修身而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享用百姓的供養(yǎng),就把百姓的憂患作為自己的憂患;身處下層不被重用,就修養(yǎng)身心罷了。
解析 要點(diǎn):“食”“患”,語句通順。
(2)夫二人者,豈不同道哉?所遇之時則異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禹與顏回)這兩個人,難道他們的道義主張不一樣嗎?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而已。
解析 要點(diǎn):“道”,反問句式,語句通順。
參考譯文
我讀史書上記載的子貢的事,懷疑它虛妄不實(shí),否則,子貢怎么會被稱為儒者呢?所說的儒者,被國君任用,就把國君的憂慮作為自己的憂慮;享用百姓的供養(yǎng),就把百姓的憂患作為自己的憂患;身處下層不被重用,就修養(yǎng)身心罷了。
堯的時候,百姓以洪水為患,堯?yàn)榇耸聭n慮,所以禹在九年時間里三次從自家門前路過卻一次也沒有到家里看望孩子。顏回生活的時代,天下百姓的憂患比洪水還厲害,天下君王的憂愁比堯還要多,然而顏回以擁有禹一樣的才德,在陋巷里獨(dú)得其樂,連天下的憂患都不放在心上。(禹與顏回)這兩個人,難道他們的道義主張不一樣嗎?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而已。為什么還要有憂慮呢?以國君之憂為憂,以百姓之患為患,也要用道義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能解君王之憂,能除百姓之患,賢德的人也不肯去做。
(三)活用詞——語法判斷
翻譯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題者特別關(guān)注的一項(xiàng)內(nèi)容。碰到活用詞,其法有二:
一是根據(jù)語法準(zhǔn)確判斷。首先要學(xué)會語法分析。如名詞活用為動詞,有多種語法特征:兩個名詞連用,其一必活用為動詞;“而”前或后的名詞必活用為動詞;“之”前“所”后、副詞后的名詞必活用為動詞,等等。然后再聯(lián)系具體語境進(jìn)行分析,確定其詞類活用的類型,并據(jù)此推斷其意義。
二是譯到位。何謂譯到位?即必須用一套用語把它在語境中的詞性連同詞義譯出來。例如,(1)名詞活用為動詞,有兩種譯法。一是換詞法,用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去換古漢語的名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譯為“殺”。二是擴(kuò)充法,將原單音節(jié)名詞擴(kuò)充為一個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譯為“駐軍”。(2)名詞作狀語,一般要帶“用……”“在……”“像……”的詞語。(3)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的使動、意動用法,可譯為“使……(動詞)”或“以……為……”(或“認(rèn)為……是……”)。(4)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必須在其后加上相應(yīng)的名詞(人或物)。
邊練邊悟4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夏后相與有扈戰(zhàn)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fù)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zhàn)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庇谑呛跆幉恢叵,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注],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邑氏服。
注 飭:一本作“飾”。
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女衣飾樸素(不修飾,不裝飾),親近親屬,敬重長者,尊重賢人,任用能士。
解析 要點(diǎn):“飭”、兩個“親”、兩個“長”、“賢”“能”的活用。
(四)疑難詞——多方推斷
考場翻譯中總會碰到個別疑難詞語,對此,千萬不要緊張。要明白命題者只不過是利用這些“攔路虎”考查你的語境和推斷能力,絕沒有真的為難你的意思;更要相信依據(jù)語境的把握和平時的積累一定能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綜合運(yùn)用多種推斷方法,主要指語境推斷法、對稱推斷法、鄰字推斷法、字形推斷法及聯(lián)想推斷法。如“豐子韜以選尚公主”一句中的“尚”,雖其義陌生,但根據(jù)句境可以推斷為“娶妻”;又如2016全國甲卷“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齟齬”一詞翻譯起來較難,如果依據(jù)字形能推斷出“牙齒不齊”進(jìn)而比喻為“人際關(guān)系的抵觸不合”的意思,或者直接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漢語中該詞詞義也能推斷出。
疑難詞有以下兩種情況需好好處理:
①該字或其義極陌生,但調(diào)動平時的積累或結(jié)合語境一定可以推斷出來。如“毀淫祠數(shù)百區(qū)”一句中的“淫”,就可聯(lián)系課文《岳陽樓記》中“霪雨霏霏”的“霪”之“多余、過多的”義項(xiàng),推斷該處“霪”為“多余的”或“濫建的”意思。
②該字(或詞語)理解困難因文化常識積累不夠所致,此時必須積累文化常識。如古人名字稱謂知識,或?qū)S忻~,如“致仕”(指官員退休)等。通常表現(xiàn)是不懂古人名字稱謂而強(qiáng)行翻譯。
邊練邊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