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何承天,東海郯人也。從祖?zhèn),晉右衛(wèi)將軍。承天五歲失父,母徐氏,廣之姊也,聰明博學(xué),故承天幼漸訓(xùn)議,儒史百家,莫不該覽。叔父肹為益陽令,隨肹之官。
隆安四年,南蠻校尉桓偉命為參軍。時殷仲堪、桓玄等互舉兵以向朝廷,承天懼禍難未已,解職還益陽。義旗初,長沙公陶延壽以為其輔國府參軍,遣通敬于高祖,因除瀏陽令,尋去職還都。撫軍將軍劉毅鎮(zhèn)姑孰,版為行參軍。毅嘗出行,而鄢陵縣史陳滿射鳥,箭誤中直帥,雖不傷人,處法棄市。承天議曰:"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于驚馬也。故不以乘輿之重,加以異制,今滿意在射鳥,非有心于中人。按律過誤傷人,三歲刑,況不傷乎?微罰可也。"出補(bǔ)宛陵令。趙惔為寧蠻校尉、尋陽太守,請為司馬。尋去職。
高祖以為太尉行參軍。高祖討劉毅,留諸葛長民為監(jiān)軍。長民密懷異志,劉穆之屏人問承天曰:"公今行濟(jì)否云何?"承天曰:"不憂西不時,別有一慮爾。公昔年自左里還入石頭,甚脫爾,今還,宜加重復(fù)。"穆之曰:"非君不聞此言。頃日愿丹徒劉郎,恐不復(fù)可得也。"除太學(xué)博士。義熙十一年,為世子征虜參軍,轉(zhuǎn)西中郎中軍參軍,錢唐令。高祖在壽陽,宋臺建,召為尚書祠部郎,與傅亮共撰朝儀。永初末,補(bǔ)南臺治書侍御史。 (選自《宋書·何承天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于驚馬也/
B 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于驚馬也/
C 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于驚馬也/
D 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于驚馬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晉,表示官職升遷,文中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還有除、轉(zhuǎn)、召為、補(bǔ)等,其中除是任命、授職的意思,除宮表示宮中太監(jiān)等人職務(wù)的任命。
B 隆安是年號,漢世宗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比如康熙、乾隆都是年號。
C 棄市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zhí)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禮記》:“刑人于市,與眾棄之!
D 司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軍政和軍賦的長官。文中的官職名還有:鄢陵縣史、寧蠻校尉、尋陽太守等。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何承天是東海郯城人,母親徐氏,生性聰慧學(xué)識廣博,所以何承天小時候便開始接受教義,通習(xí)經(jīng)史百家。
B 剛剛起義的時候,長沙公陶延壽任命何承天為瀏陽縣令,不久他便離職還于京都,撫軍將軍劉毅鎮(zhèn)守姑孰城,授官何承天為兼代參軍。
C 劉毅曾經(jīng)外出行走,鄢陵信史陳滿用弓箭射鳥,箭雖然沒有射死人,但是處以棄市之刑,何承天提議只輕微處罰一下就行了。
D 義熙十一年,何承天為世子征虜參軍,隨后遷職為西中郎中軍參軍,錢塘縣令。宋高祖劉裕在壽陽,宋臺建立,召何承天為尚書祠部郎,與傅亮一起共同撰修朝儀。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故不以乘輿之重,加以異制,今滿意在射鳥,非有心于中人。
譯文:
(2)公昔年自左里還入石頭,甚脫爾,今還,宜加重復(fù)。
譯文:
(二)古代詩歌鑒賞(11分)
采桑子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dāng)?shù)膬身検?5分)
A 詞的上片寫了西湖的美景,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約約身旁跟隨著笙歌聲。
B 詞人認(rèn)為“西湖好”是因為西湖景色優(yōu)美,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C 沒有風(fēng)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讓人感覺不到船在移動,表現(xiàn)了詞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D 漣漪微動,驚起的沙鳥飛起,與前文的“無風(fēng)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動靜結(jié)合。
E 這首詞表現(xiàn)了詞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想要隱居此地的心情。
15.詞的下片被人們廣為流傳,請做簡要賞析。(6分)
(三)古代名篇名句默寫(5分)
16.(1)秋瑾在《滿江紅·小住京華》中寫詞人雖有凌云壯志,但知音難覓,不覺淚濕衣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勸學(xué)》中通過借助車馬和水兩個例子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