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6.稱名變量
27.正態(tài)曲線
28.差異量數(shù)
29.符號檢驗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30.簡述方差分析的應用。
31.簡述判斷估計量優(yōu)劣的標準。
32.簡述隨機試驗的特點。
五、簡單計算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33.欲研究介于S1與S2兩感覺之間的感覺的物理刺激是多少,隨機抽取10名樣本,讓其調節(jié)一個可變的物理量的刺激,使所產(chǎn)生的感覺恰好介于S1和S2之間,然后測試這個物理量,結果如下:5.7, 6.2, 6.7, 6.9, 7.5, 8.0, 7.6, 10.0, 15.6, 18.0。求介于S1和S2兩感覺之間的感覺的平均物理刺激量是多少?
34.某高?忌Z文科和數(shù)學科的平均分與標準差如下表所示,試比較該?忌囊豢瞥煽冸x散程度大。
科目 語文 數(shù)學 |
平均分 63 75 標準差 11 12 |
35.已知某班期末考試中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的平均分和標準差如下表所示。
科目 語文 數(shù)學 英語 |
平均分 80 70 85 標準差 10 15 12 |
同學A的語文成績?yōu)?5分、數(shù)學成績?yōu)?2分、英語成績?yōu)?0分,問該同學成績哪一科最好?
六、綜合計算題(本大題共15分)
36.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某校一教師采用了一種他認為是新式有效的教學方法。經(jīng)過一學年的教學后,從該教師所教班級中隨機抽取了6名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別為48.5,49.0, 53.5,49.5,56.0, 52.5,而在該學年考試中,全年級的總平均分數(shù)為52.0,試分析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與未采用新教學方法的學生成績有無顯著的差異(已知考生成績服從正態(tài)分布,取α=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