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小學科學教育試題
課程代碼:0040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使教育、教學工作、教育方案、教育結果不斷地得到完善、促進和提高,從而達到整體優(yōu)化是評價的( )
A.導向功能
B.激勵功能
C.改進功能
D.鑒定功能
2.自然科學主要來自于生產(chǎn)實踐,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 )
A.技術—生產(chǎn)—科學
B.技術—科學—生產(chǎn)
C.生產(chǎn)—技術—科學
D.科學—技術—生產(chǎn)
3.人腦左半球處理輸入信息的方式是( )
A.非線性
B.線性
C.集中
D.隨機
4.求實是科學精神的基礎,因為科學的基礎必須是( )
A.已有理論
B.實驗現(xiàn)象
C.專家結論
D.客觀事實
5.在某課程中,要求學生會閱讀電表,獲得使用不同電器用電的概念,此課程屬于( )
A.綜合理科
B.STS課程
C.自然課程
D.社會學課程
6.由于科技知識的激增,新學科不斷涌現(xiàn),當今學科總數(shù)已達到( )
A.3000多門
B.4000多門
C.5000多門
D.6000多門
7.遺傳信息的貯存、復制與表達的主要執(zhí)行者是( )
A.染色體
B.體細胞
C.蛋白質
D.細胞核
8.小學、初中、高中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主要任務是形成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 )
A.道德結構
B.思維結構
C.價值規(guī)范結構
D.觀念結構
9.認識發(fā)生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 )
A.皮亞杰
B.達爾文
C.維果斯基
D.邁克爾遜
10.對已完成結果的評價是( )
A.診斷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總結性評價
D.整體性評價
11.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與發(fā)展經(jīng)費通常約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 )
A.0.5%~1%
B.1.5%~2%
C.2.5%~3%
D.3.5%~4%
12.環(huán)境問題實質上是( )
A.水資源問題
B.軍事問題
C.發(fā)展問題
D.政治問題
13.科學知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 )
A.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
B.實踐和規(guī)律
C.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
D.客觀事實和認識
14.人類每一次接受信息時,新信息和反饋回來的經(jīng)過加工的老信息之間的比例是( )
A.1∶1萬
B.1∶10萬
C.1∶100萬
D.1∶1000萬
15.主張綜合理科的學者認為,自然是統(tǒng)一的整體,有關的自然知識有普遍的( )
A.真理性
B.邏輯性
C.適用性
D.前瞻性
16.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shù)丶m正學生討論的( )
A.方向
B.進程
C.內容
D.方法
17.等級分制改革的一個重要保障是加強( )
A.校園文化建設
B.校園物質條件
C.學校教育管理
D.學校后勤管理
18.印證了馬克思的早年預見“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shù)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的是科學的( )
A.方法化趨勢
B.整體化趨勢
C.社會化趨勢
D.定量化趨勢
19.“克隆”的含義是( )
A.有性繁殖
B.無性繁殖
C.基因重組
D.基因突變
20.布魯納非常重視人的( )
A.發(fā)展性
B.主動性
C.接受性
D.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