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國民經濟綜合統計
一、名詞解釋
1、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分析
是指在有關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以國民經濟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科學的統計定量方法,對社會再生產過程或國民經濟體系整體進行的綜合分析。
2、國民經濟結構
是指國民經濟內部各個因素和各種成分按照一定的序列結合起來的相互關系,它反映國民經濟總體的內部狀況、內在要素和內在聯系。
3、最終產品率
是指社會最終產品產值與國內總產出的比率。
4、資金產出彈性系數
是資金平均增長速度與經濟平均增長速度之比率,它反映資金的產出效率。
5、主導產業(yè)
是指那些在國家或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某個特定階段,有快于其他產業(yè)的增長勢頭,正在或已經在產業(yè)結構中占舉足輕重地位,對影響、帶動整個產業(yè)結構和經濟發(fā)展起導向和決定作用的產業(yè)。它的一般特征是:第一、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第二、快速的技術進步;第三、對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有較大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yè)反過來又將刺激該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第四、具有較好的動態(tài)比較費用,加速出口的增長。
6、國民經濟增長
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國民經濟生產成果的增加。
7、可持續(xù)發(fā)展
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fā)展。
8、宏觀景氣指數
是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綜合統計指數,以增加值為權數對各個行業(yè)的景氣指數進行加權計算而得到的綜合指數。
9、國民經濟效益
是以全社會或國民經濟活動整體為對象的投入與產出的比較,它反映一定時期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要素綜合消耗水平,其基本公式為:
宏觀經濟效益=產出量/投入量
10、功效系數法
是在已設置的國民經濟效益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給其中每個指標規(guī)定兩個數值,一個是滿意值,一個是不允許值;然后計算各個指標的功效系數,再根據這些單項功效系數加權平均,得到的平均數即為國民經濟綜合功效系數。
11、綜合國力
是指對一個主權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資源等方面實力的綜合估量,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綜合國力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多面性、綜合性、客觀性、戰(zhàn)略性、可比性。
12、小康
是界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fā)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家整體經濟實力進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活質量在溫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生活殷實但還不夠富裕的一種狀況。
小康這一概念有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小康是一個生活階段
第二、小康主體包括兩個層次:即宏觀和微觀、國家和居民兩個相互聯系的層次。
第三、小康是中等經濟發(fā)展水平
第四、小康是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