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自學考試《傳播心理學》重點串講:第6章
☆第六章☆
一、認知心理學
(一)定義
廣義: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
心理主義認知心理學(新行為主義);
信息加工心理學。
狹義:信息加工心理學。
(二)認知心理學的幾個觀點
1、人腦是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
2、強調人腦中已有的知識與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與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作用。
3、強調認知過程的整體性 。
(三)知覺的組織原則
1、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原則;
2、接近或鄰近原則;
3、相似原則;
4、封閉的原則;
5、好圖形的原則;
6、共方向原則;
7、簡單性原則;
8、連續(xù)性原則。
二、受者的認知過程及其特點
(一)受者認知過程的模式(見教材P146)
(二)對受者認知模式的分析
1、注意的選擇。
媒介信息通過符號輸入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據(jù)主體的需要、媒介刺激的物理特性,受眾從信息流中選擇了少量信息。這些被注意的信息已過濾的方式或衰減方式進入中心通路。
2、對信息的表征。
3、記憶對輸入信息的影響。
4、思維的調節(jié)和控制。
5、行為輸出。
(三)受者認知的特點
主動性與被動性。
三、受者的認知圖式
(一)信息與信息量
1、信息是傳播的載體——符號的內容。信息的流動就是傳播的過程。
2、信息量:新信息,暫時未被同化的信息。
(二)信息與圖式
1、圖式的內涵
圖式即模式,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提出!八顷P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的理論。按照圖式理論,所有的知識都組成為一定的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
2、圖式的特點
、俜(wěn)固性;
②決定著人在做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
、劭梢鹦滦畔⒌募庸;
④可以預測事件的發(fā)展;
、菘杉ぐl(fā)性。
3、信息與受者圖式的關系
信息與圖式的關系是客觀刺激與該刺激被內化的關系。信息中未被主體內化的部分為信息量,而被主體內化的那部分就轉化為圖式貯存起來。信息和信息量是客觀的,外在的,他們主要是大眾傳播學研究的對象,而內隱的、主觀的認知圖示則主要是大眾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三)受者認知圖式的特征
1、主觀性。指同一或同類媒介信息在不同受眾個體或群體頭腦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圖式。
2、層次性。指受者認知圖式按其表征事物內涵的深淺、含量的多少,由低到高逐次排列組合形成階梯遞進的網(wǎng)絡,并以整合的認知結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3、可塑性。新圖式不僅是認識發(fā)展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認識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
四、受者認知圖式的激活與構建
(一)受者認知圖式的激活與構建的意義
1、大眾傳播活動的效果與受者認知圖式的質量和數(shù)量密切相關。
2、受者認知圖式只有被激活才能啟動。
3、構建新的認知圖式是受者持續(xù)有效地使用媒介的必要條件。
(二)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1、幫助受眾將沉入潛意識中的認知圖式提取出來,彌補一時出現(xiàn)的認知空缺,從而完成同化媒介信息的作用。
2、“同化”是指受者對輸入的刺激進行過濾和改造,并將之納入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網(wǎng)絡當中的過程。
(三)激活受者認知圖式的幾個途徑
1、通過背景介紹來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2、通過解釋性內容來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3、通過綜合性信息來激活受者的認知圖式。
熵,由法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1850年提出,為物理熱力學函數(shù)。信息論中,熵是事物無序程度的標志,負熵就是趨向有序。
心理熵,是認知圖式無序程度的標志。
(四)傳者如何幫助受者建立新的認知圖式
1、理論上的適量。
2、實踐中的適量。
(1)提高媒介符號的可辨認度。
(2)提高媒介內容的可理解度。
(3)提高受者的可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