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轉移性支出
7.1社會保障與財政
7.1.1社會保障概述
社會保障是指政府向喪失勞動能力、失去就業(yè)機會、收入未能達到應有水平,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面臨困難的公民,給予貨幣或實物形式的幫助,以保障社會成員能維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活動。
社會保障支出是和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的財政支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早誕生于19世紀的德國,至今只有百余年的歷史,F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為了幫助其公民克服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主要有年老、殘廢、疾病、工傷、失業(yè)、自然災害、貧困等對生活的影響,而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F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制度,被譽為社會的“安全網”、“穩(wěn)定器”,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一大“制度發(fā)明”,它的意義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它是確保社會公平,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②它是確保社會安定,實現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工具;③它是確保市場效率,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1.社會保障的基本特征
1)社會性 2)強制性 3)互濟性 4)福利性
2.社會保障模式
1)福利型社會保障模式 2)社會保險型模式 3)強制儲蓄型模式 4)國家型模式
3.社會保障的內容
1)社會保險:為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提供的強制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a.社會養(yǎng)老保險 b.社會失業(yè)保險 c.社會醫(yī)療保險d.工傷保險e.女工生育保險
2)社會福利:為特定社會成員和無勞動能力的公民提供的特別生活照顧。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別環(huán)節(jié)。
a.社會公益性福利費(國家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方面的免費或低費支出)
b.社會優(yōu)待照顧性福利費(夏季降溫費、冬季采暖費、獨生子女費)
c.社會特殊性福利費(老年人社會福利、兒童社會福利 和殘疾人社會福利 )
3)社會救濟:為貧困、遭災或發(fā)生不幸事故的公民提供的無償救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補充環(huán)節(jié)。
a.城鎮(zhèn)社會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
c.貧困地區(qū)救濟(扶貧貸款、發(fā)展資金、以工代賑)
d.自然災害救濟(地震、洪澇、干旱、臺風、海嘯等災害救濟)
4)社會撫恤:為有特殊貢獻的公民提供。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特殊環(huán)節(jié)。
a.因公犧牲殘廢病故撫恤費 b.烈軍屬、復員軍人生活補助費
c.退伍軍人安置費 d.撫恤事業(yè)單位經費
e.烈士紀念建筑物管理和維修費 f.優(yōu)待優(yōu)撫專項支出
5)住房保障: a.住房公積金
b.經濟適用住房)
c.廉租住房
6)農村社會保障: a.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扶持建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
c.補助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
d.農村社會救助(農村五保供養(yǎng)制度、特困戶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4.社會保障支出的資金來源
1)政府預算安排的社會保障支出
2)向勞動者所在單位及勞動者個人征收的社會保障稅(費)
3)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收入
4)社會捐助
5.社會保障資金的籌資模式
1)完全基金制
2)現收現付制
3)部分基金制
7.1.2財政的社會保障支出
中國預算內社會保障支出的項目主要有:
(1)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
(2)社會保障補助支出
(3)社會保險基金支出
7.1.3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改革
(1)管理:98年機構改革后,國家設立社會保障部,但還未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障預算,目前采用的是預算內和預算外相結合的、?顚S玫墓芾磙k法。與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2)改革:從今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要求看,應著手的改革措施有:
第一、 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適時開征社會保險稅,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
(保險稅、國有股變現、福利彩票)
第二、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與監(jiān)督,積極推進社會保障的立法工作。
(建立收、支、管、投四環(huán)節(jié)相對分離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高效安全運行,依法規(guī)范政府的社會保障行為。)
第三、穩(wěn)步推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為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打好基礎。
(開展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工作,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