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題要點:根據(jù)設定的光源選擇合適的濾色片和衰減濾光片(使攝像機對準標準白卡紙使得光圈處在f/8左右),將標準白卡紙放在與被攝主體相同的光源條件或相同位置,變焦推至標準白卡紙滿屏(可不聚焦),撥動百平衡調整按鈕,幾秒鐘后待機器調整完成提示出先后,白平衡調整完成。
5、“穩(wěn)定高于一切”
(1)無論用何種姿勢拍攝,都要保持放松狀態(tài),不能采取似站非站、似蹲非蹲的姿勢。
(2)無論用何種姿勢拍攝,都要注意屏氣?茖W的屏氣方式是深呼吸,然后呼出部分空氣,在開始屏氣。
(3)優(yōu)先選用廣角鏡頭拍攝。
(4)無論用何種姿勢拍攝,都要盡量降低身體重心。
(5)當持機運動拍攝時,盡量以上身的扭曲、移動代替全身的運動。扭曲和移動身體拍攝,要先從扭曲姿勢難度大的動作開始拍攝,以端正滋事、容易控制的動作結束拍攝。
(6)走動拍攝時,要雙膝彎曲、小步移動,減輕走路的震動。
6、電視畫面構圖的特點:
(1)固定畫框。嚴格意義上來講,電視畫面構圖就是源于電視畫框四周的界定,畫框外的事物是完全不可見的,觀眾的實現(xiàn)和興趣都被強制在這個畫框內。
(2)一次性構圖。電視畫面構圖必須在拍攝現(xiàn)場進行,而且是一次性完成,一次它對構圖能力和熟練程度的要求更高。
(3)動態(tài)性構圖。電視攝像機錄的是一個運動過程。在電視畫面中,被攝主題是運動變化著的,攝像者在考慮構圖效果時側重于全過程中畫面的布局和安排,而不是選擇凝固某個典型瞬間。因此,它要求拍攝者在構圖布局時,對運動過程有一種預見性和總體把握能力。
(4)構圖的蒙太奇因素。蒙太奇對攝像溝通的要求體現(xiàn)在鏡頭畫面和鏡頭畫面之間的組合上,以及場面與場面,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組合上。把各種長短不一,運動或靜止、單構圖或多構圖,封閉或開放形式的鏡頭畫面作為組合元素。
7、對成與均衡是平衡的兩種形式,平衡給人以穩(wěn)定感。對稱式構圖的特征,是沿畫面的中心軸兩側有等質、等量的相同物體形態(tài),兩側要保持絕對均衡的關系,它在人們心理上感覺上偏于嚴禁,顯得莊重、嚴肅,但過于呆板、拘謹。多用于較為莊重的主題。均衡通常是指沿畫面中心軸兩側,有不等質、不等量的不同物體形態(tài)分得構圖形式。它在人們心理上偏于靈活,使人有輕松感。對成與均衡是平衡的形式,平衡就是穩(wěn)定。穩(wěn)定在構圖中,不僅表現(xiàn)在畫面中心軸兩側的布局上,還表現(xiàn)在畫面的上下結構中。常采用上部輕、下部重的方法,輕者用淡色調,重者用濃色調。
8、畫面的結構布局有哪些主要形式?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1)三角形構圖。畫面中排列的三個點火被攝主體的外輪廓形成一個三角形。也成為金字塔形構圖,它個人以穩(wěn)定感。到三角形產生一種不穩(wěn)定的危機感。
(2)S形構圖。具有流動感,顯得柔和、舒展,給人以快感。
(3)C形構圖。這種構圖形式給人以輕松舒適的感覺。
(4)框式構圖。這種構圖形式,給畫面平添了一種裝飾意味,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深度。
9、色溫平衡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照明景物的光源與攝像機之間的色溫協(xié)調關系。攝像機對被攝體色彩的還原情況與光源色溫有密切關系,只有當光源色溫與攝像機要求的色溫一致時,物體的顏色才能得到準確的還原,否則就會出現(xiàn)偏色。其二是指多種照明光源只見的色溫協(xié)調關系。一般要求光源之間的色溫一致,不一致時可通過技術手段提高或降低某光源的色溫,以求的色溫一致。
10、電視基本照明形態(tài)主要有:平調照明、名釣照明、剪影半剪影照明三種。各自特點如下:
(1)平調照明效果是以順光為主光的照明效果。平調照明中,景物正面各部位受光均勻,各照明對象都得到清晰、均勻的描繪。畫面依對象自身的明暗和色彩,構成相應的影調關系。如果光源為白色,照明對象自身的色階會準確的還原出來。光線可沖淡物體表面的凹凸結構或褶皺,畫面中只有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沒有明顯的投影,反差小。平調照明可形成影調柔和、細膩的平調畫面,在色彩上有平涂效果,立體感和空間感不強。
(2)明暗照明:照明光線在對象上產生明顯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從而構成敏感面的照明效果。光線多為直射光,一側光或側逆光的光位趙明被攝體,是影視照明中常用的照明效果。畫面中物體的立體感、質感和空間的縱深感都很強,畫面中常有明顯的投影,影調結構也比較復雜。在電視布光中,應注意控制光比,反差不能超過攝像機的寬容度。
(3)剪影、半剪影畫面效果極為簡潔,同時又很含蓄。
11、試述各拍攝方向的藝術表現(xiàn)力。
(1)正面拍攝:物體多在畫面中心位置,畫面往往對稱穩(wěn)定。表現(xiàn)物體莊嚴、規(guī)范;表現(xiàn)人物穩(wěn)定端莊。其缺點是畫面變化少、平板,畫面缺乏深度和立體感。
(2)側面拍攝物體,有利于表現(xiàn)物體的輪廓和層次。拍攝人物,有利于表現(xiàn)人的輪廓線條、身體姿勢。缺點是拍攝的是人或景物的側面,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正面,如長時間側面拍攝,不易交待人、物的真實身份。
(3)半側面拍攝往往是前側面拍攝,有正有側,有一定的縱深感,形象立體豐滿,光線有明暗層次,是電視拍攝常會選擇的方向。
(4)背面拍攝其拍攝方向與被攝主體的視線方向一致,有較強的參與感,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
12、慢動作、快動作、靜幀和倒放這四種效果不同于我們日常視像,因此在節(jié)目總往往不是敘述性的,而是說明性的。
慢動作可以使觀眾看到生活中看不到的運動細節(jié),被普多夫金成為“時間的特寫”。它可以特別的關注和思考。
快動作可以增加影片的戲劇性,將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動作,在很多的時間內將整個動作完整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形成一種深刻的歷史滄桑感。
靜幀則以對某一瞬間的強化來突出者一瞬間的畫面形式與含義
倒放則更是顛覆了人們的視覺習慣,使編導的思想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
13、決定拍那些鏡頭,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表現(xiàn)重點亞多拍、細拍。一般來說,拍攝重點往往是任務。對表現(xiàn)重點一定要花大精力,首先要仔細的觀察,細心的體會,盡量深入的理解被攝對象;然后抓住它最重要、最富表現(xiàn)力的形態(tài)、動作重點拍攝。每一個人物都是處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因此,對主要人物的交流對象、環(huán)境等也要加以注意。
第二,要為編輯后的手段拍。攝像師在拍攝時,腦海中應有編輯節(jié)目的大體模樣。比如要遵循軸線規(guī)律以保證正確的方向性,要有景別變化以保證剪輯的流暢,要拍攝全景作定位鏡頭,重點人物用小景別以突出他在段落中的地位,整個場面的色調要保持一致。
總而言之一句話,攝像師要能處理具體的畫面,更要有節(jié)目的總體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