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為了打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讓國統(tǒng)區(qū)人民聽到黨的聲音,中國共產黨堅持在上海出版報刊。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布爾塞維克》、《紅旗日報》和《上海報》等!恫紶柸S克》的創(chuàng)刊在白區(qū)樹起了一面紅旗,具有重大意義。它刊載了黨的許多重要文件,這些文件忠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曲折歷程和認識的反復;《布爾塞維克》最鮮明、最重要的功績在于,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漫漫長夜中,繼續(xù)舉起反帝反軍閥的民主革命旗幟,宣傳了黨的土地革命和工農武裝暴動的總方針,凝聚革命隊伍對敵斗爭,……;它嚴厲批判了托陳取消派和國民黨改組派的反動言論,從思想上鞏固了黨的隊伍,穩(wěn)定了黨心、慌忙,使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在復雜的形勢下辨明了方向。但是,《布爾塞維克》在宣傳上版面強調革命高潮的到來,主張以城市為中心舉行暴動,進行“無間斷革命”。這種“左”傾的盲動策略,給當時的革命斗爭帶來了損失。 《紅旗》是中共中央機關報,1928年11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初為周刊,后改為三日刊,每周出兩次。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編。初創(chuàng)刊時注重鼓動,注意一切政治事變的報道,每周對 新發(fā)生的政治事件或國家大事都發(fā)表評論,幫助讀者認清事件的本質與意義。以后為了加強指導性,又大量刊登中共中央的各種報告、宣言、決議及共產國際的文件、指示等。 《上海報》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報紙,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蘇省委主持。 《紅旗日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的機關報,1930年8 月15 日,由《紅旗》和《上海報》的合并而成,李求實任主編!都t旗日報》的目標是要成為全國廣大工農群眾反對帝國主義與國民黨的喉舌。1931年3月8 日該報停刊,改出《紅旗周報》(斷斷續(xù)續(xù)出至1934年3月終刊)。此外,中共中央還在上海出版了黨內刊物《黨的建設》和供宣傳干部閱讀的《宣傳者》。青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從武漢遷回上海秘密出版! 在重建黨的報刊網絡的同時,中共中央加強了對黨報的領導,成立了黨報委員會,多次 作出有關報刊工作的決議的指示。黨報在編輯、采訪、建立通訊網和擴大發(fā)行等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在國統(tǒng)區(qū)辦報刊的經驗。如共產黨人緊密依靠地下黨團組織和赤色工會,在他們中間發(fā)展通訊員,依靠他們提供新聞線索,推銷報刊,并通過他們籌集經費購買器材和紙張;從資產階級的甚至反動的報刊、電臺及通訊稿中發(fā)現有價值的新聞,進行改寫,為我所用;經常變換和偽裝刊物封面,不斷轉移印刷地點以對付反動派的查禁!欢@一時期的黨報也受到了“左”傾路線的嚴重影響…… 此外,中國共產黨還領導了左翼文化運動。
3.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yè)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有何特點和意義?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由城市轉向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創(chuàng)建了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各個革命根據地都創(chuàng)辦了報刊,其中,中央根據地的報刊最多,還創(chuàng)辦的通訊社。這是在人民掌握政要的條件下創(chuàng)辦的全新的新聞事業(yè)。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31年底至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中央蘇區(qū)向西突圍、開始長征止,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報刊約16余種。中央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yè)中,影響較大的報刊和通訊社有:紅色新聞社(或稱紅色通訊社,“紅中社”)、《紅色》報、《紅星報》及《青年實話》等。 紅色通訊社,1931 年11 月7 日在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開幕的當天成立。以CSR (Chinese Soviet Radio)為呼號,使用中英文對外揚長避短蘇維埃政府成立的消息和重要文告、宣言及有關文件。紅色通訊社與《紅色》報是同一機關,兩塊牌子,一個編輯部,編輯人員既編報紙,又編廣播稿件。至長征前,先后擔任“紅中社”和《紅色》報領導的有周以栗、王觀瀾、楊尚昆、沙可夫、瞿秋白等。 “紅中社”向全國播發(fā)電訊,向各根據地和上海地下黨報刊發(fā)稿,使外界知道了蘇區(qū)和紅軍的情況。它還出版《參考消息》(原名《無線電材料》、《每日電訊》),刊登新聞臺抄收來的國內外通訊社的電訊稿,每天油印五六十份,供中央領導同志參閱。1931年12月11 日,《紅色》創(chuàng)刊,它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辦的第一張中央級鉛印大報。《紅色》是一張辦得活潑的小型報紙,4 開,每期最少兩版,多時加印到10版。創(chuàng)刊初期為周刊,從第50期起改為三日刊,出至第148期又改為雙日刊!都t色》登載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主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文章,使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決議,及時貫徹到蘇區(qū)人民群眾中去。《紅色》積極組織和指導蘇區(qū)人民參加蘇維埃政權的建設。 《紅色》把大力報道紅軍的勝利消息作為宣傳的重要內容之一。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武裝侵略中國,國民黨反動派采取不抵抗的賣國政策。 因此,揭露其陰謀和罪行,宣傳我黨抗日救國政治主張,也就成了《紅色》義不容辭的 責任。 …… 革命根據地的新聞事業(yè),是一種嶄新的新聞事業(yè)。它同國民黨的官辦新聞事業(yè)是根本對立的,同國統(tǒng)區(qū)的共產黨地下報刊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政權下創(chuàng)辦的。既不受國統(tǒng)區(qū)法西斯新聞統(tǒng)治的壓迫,也擺脫了傳媒資本家追逐利潤的束縛,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的自由的新聞事業(yè)。這是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yè)的基本特點。它的重要意義在于: 第一,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創(chuàng)辦新聞事業(yè),由此開始。第二,促進了農村大變革。第三,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戰(zhàn)爭。第四,實踐了列寧的黨報思想,充實和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革命根據地的新聞事業(yè),特別《紅色》報,反復強調“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yè)的實踐經驗與教訓,在一些方面也充實和發(fā)展了黨的新聞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進行報道與宣傳、依靠人民群眾辦報、在報刊上開展批評與表揚、艱苦奮斗辦事業(yè)等。
4.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新聞界有何變化?《申報》是怎樣進行改革的?史量才之死說明了什么?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的報刊及時宣傳了黨的抗日救國的主張,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種種侵略罪行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政策,發(fā)動群眾抗日救國運動。 從九一八事變起,抗日救亡成為國統(tǒng)區(qū)報刊宣傳的中心。大革命失敗后的輿論沉寂局面被沖破,新聞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史量才和《申報》的變化。1912年,《申報》轉讓給史量才。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申報》還一度采取擁蔣立場。但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申報》改變了政治態(tài)度,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1931年1月,《申報》成立總管理處,統(tǒng)轄一切館務。史量才自任總經理兼總務部主任,經理馬蔭良兼副主任,黃炎培為設計部主任,戈公振為副主任,陶行知則是不公開對外的總管理處顧問。在陶行知的建議下,《申報》改變了言論不觸及時弊的保守態(tài)度。黃炎培是史量才謀劃重大事務的參與者。他協同史量才參加了許多抗日民主的社會活動,列名發(fā)起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并任主要干事?偣芾硖幍某闪,同進步人士的密切接觸,對史量才本人的政治思想和《申報》辦報方針的轉變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申報》的改革以“時評”為“龍頭”。時評聯系實際,尖銳潑辣,風格多樣。特別在九一八事變后,《申報》能抓住時局的癥結,敢言人所不敢言,令人耳目一新。它發(fā)出了國內報刊最早提出的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的重要評論之一。在國民黨發(fā)動對中共紅軍的第四次圍剿的緊要關頭,表達了鮮明的反內戰(zhàn)主張!渡陥蟆窐I(yè)務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社會影響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談》的變化!蹲杂烧劇窂摹渡陥蟆穭(chuàng)辦起的20年間基本上是鴛鴦蝴蝶派的陣地。九一八事變后,史量才斷然撤換主持《自由談》的周瘦鵑,起用了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青年作家黎烈文主編副刊。黎烈文的工作使得《申報》聚集起了一支龐大的作者隊伍,聯絡了一大批進步人士。《自由談》設置雜文、隨筆、讀書筆記、短篇譯文和連載小說,內容五光十色,絢麗多彩,主要內容則是與時代臟緊密相連、反映社會精神生活的作品,尤其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社會批評。這與魯迅的支持有很大關系。 此外,《申報》還增辦了《婦女園地》、《經濟專刊》、《醫(yī)藥專刊》、《圖畫?返群芏喔笨,……《申報》的進步文章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史量才日益成為獨立的社會輿論的代表人物。但是,《申報》進步而大膽的言論也引發(fā)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嫉恨,蔣介石必欲除之而后快。在先是對史量才進行拉攏、繼之以“禁郵”相威脅都無濟于事的情況下,親自命令特務于1934年11月13 日暗殺了史量才。